泉州构建特色 “AI+教育”!高校和职校将加强人工智能教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8:2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黄晓燕/文 学校供图
从AI赋能的互动课堂到精准教学的新模式,从学生学习数据的深度挖掘到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推广,人工智能正悄然改变着教育教学模式。4月9日,记者从泉州市教育局获悉,《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日前印发,系统部署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创新工作,着力构建具有泉州特色的“AI+教育”培养体系。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AI实践教学
举措:
七个维度推动改革 助力泉州抢占先机
据介绍,《通知》从以下七个维度提出工作举措:
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支持增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开展人工智能跨学科学习,要求各校进一步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
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和适应人工智能场景能力,鼓励学校开设全覆盖的人工智能通识类课程,探索“人工智能+X”培养模式,推动人工智能与各学科专业、课程交叉融合,鼓励面向中小学校开放共享资源。
推进多主体协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支持校企共建人工智能领域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产学研联盟。
加大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学校引进人工智能专业高层次人才项目(团队),并通过校企人才双向交流自主培养教师,加强对教师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鼓励高校加大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
支持布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支持学校构建技术赋能的教学环境,推动人工智能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智慧制造学院机器人亮相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系列活动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实施保障,要求各校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优先发展领域,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各类主体深度参与人工智能教育改革,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
此次《通知》的发布,不仅是对人工智能教育的规划引导,更是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泉州市教育局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改革,助力泉州在人工智能领域抢占先机,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调查:
多所高校AI已进课堂
成学习新动能新伙伴
泉州市教育局此前发布《泉州市2025年高校专业设置引导性专业目录》,将人工智能、智能视觉工程等专业纳入目录,鼓励引导有条件的高校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业,目前全市共有14所高校和职校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现有在校生3000余人。
今年2月,泉州海洋职业学院“AI泉海”平台成功部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平台DeepSeek,成为全国第一所深度应用该平台的高职院校,标志着该校成功构建“智能平台+应用场景+服务生态”三位一体的智慧教育体系,为师生打造全场景智能化教学与服务新范式。“AI泉海”上线伊始,师生日活跃频次倍增、累计突破3亿次。覆盖管理服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就业服务和校园生活等场景。
“我们学校还入选了2024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之一,全国仅15个。”泉州海洋职业学院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校系统布局,全面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项行动,在教学层面,学校依托AI教学一体化平台,建设AI助教课程。在教师层面,为确保AI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师进行了全面培训,如AI生成题库、教案、思政案例等。在学习层面,AI课程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教学层面,学校设计完整的人工智能实践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和实训中心,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AI、使用AI、创新AI。
观点:
AI+教育是把双刃剑
数字课程正在推动高校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型,AI驱动的智能课程精准适配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AI重塑了教学互动方式,从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AI”三元协同体系。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下,未来的大学将超越传统物理空间,发展为一个无边界、智能互联的知识生态系统。
但AI+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个性化学习和教育资源均衡的新机遇,也带来了同质化现象和独立思考能力退化的挑战。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态度。既要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创新,又要避免过度依赖AI而削弱了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原创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AI时代中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助力国家数字化转型,肩负起时代重任。
(学习时报、红星评论)
编辑: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