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花地·清明|怀念饶芃子老师:略数不如吾师者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7:45:00    

文/林岗

追随饶芃子老师读书三年,如今饶师归道山将近半年。去年夏季远赴外地支教前向饶师辞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则天人远隔。内心惆怅,略数不如吾师者三,以为怀念。

作者与饶芃子老师(右)合影

我在大学浸润多年,看到校园里总有一些教授比另一些教授更像教授。尽管不认识,而一眼望见,可断定必是教授无疑。饶老师就是这样的教授。饶师见我们学生,讲课也好,平时在她家闲聊也好,她总是妆容端庄整齐,衣着品位素朴淡雅,点饰恰到好处。

而她的讲话,舒张有度,一板一眼,连吐词都是经过斟酌的,让听者如沐春风。在我的心目中,饶师是“女神”般的教授。记得有一回,她还是暨大副校长的时候,带我们几位在读博士去澳门参加学术会议。之前她特意叮嘱我:学术会议是庄重场合,穿衣服不可像平时那样随随便便,要弄得像个样子。

这给我很深的印象,令我想到待人接物是中国传统教养的一篇大文章,而成长在“和尚打伞”年代的我,这方面是十分欠缺的。从校园读书出来,也忝列教师队伍,两相比较,高下立判。是不如吾师者一也。

攻读学位,需要好的学术环境和好的学术引路人,而营造好的学术环境和指引学生上路,则需要前瞻的眼光、组建团队的本领和争取得到足够的学术资源。饶师在这三方面都堪称楷模。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方发展多年的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传入中国,那时学术圈里身体力行的人并不多。因为学者做事都有惯性,从原有赛道转入新赛道,需要眼光,需要勇气,需要放弃,其实并不容易。然而饶师的反应与众不同。她学中国古代文学出身,那年代自然也没有条件出国留学,但她能敏锐地觉察到中文学科里一条新赛道正在形成,而这就是学科拔萃而起形成自己特色的绝佳机会。

她紧紧地抓住这难得的时机并且持续用力,做出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作为新生学科的比较文学的南派翘楚。饶师的做法是将原本烂熟于心的中国古典戏曲、现代话剧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研究,主编《中西戏剧比较教程》于1989年出版,并作为一门课程教授学生。1993年在有了多年深厚的积累后,联合时在深圳大学的胡经之教授申报博士点,一举成功,为学科发展开拓了新的生机。

申点成功固然是难得的开始,而饶师更可贵在于她有学科的忧患意识并且为学科发展持续努力。90年代初期,海外华文研究由于打开国门交流增多在学术圈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暨大这方面有天时、地利。饶师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她的贡献是添上人和的要素。这使得暨大海外华文研究大踏步走在全国高校的最前列,做出了最好的成绩。

其实当时海外华文研究,在不少高校并不乏人,但由于不能形成合力,后继无人,高潮过后陷于凋零。暨大得饶师经营团队,形成阵地,便枝繁叶茂,持续发展。2002年中国海外华文研究会成立,饶师担任创会会长。她荣休之后,不忘学术,心系通过项目凝聚人心训练人才和栽培后学,主持修撰多卷本《海外华文文学史》。

饶师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实在是一息尚存,鞠躬尽瘁。我略早上大学,在研究机关“野生”多年,回归校园之后,虽也顶过学术“带头人”的名号,但终究是“单打”的风格。是我不如吾师者二也。

饶师上世纪50年代初负笈省城,她属于现代社会变迁洪流里还保有好的旧学教养的最后一代人。饶师偶尔跟我谈及她的家族、她自己数十年来的风雨沧桑。听过她说的一切之后,令我惊讶的地方是她如何能初心不改,做人处事有自己的守则,好像风风雨雨泼打在她身上留不下任何痕迹一样。想到她成长、工作的背景,这实在不容易。

数十年社会的起伏和风浪,造成“老运动员”的行事风格才是正常的,也是我们在社会行走经常见到的。像饶师那样闲庭信步般对待潮起潮落,那得需要多强大的内心坚韧。我想饶师真正汲取到了传统人生教养的精华。儒家典籍说的“内圣”,庶几近之。饶师当然不是从“国学”的氛围中育成“内圣”功夫的。从书里得来者浅,从家族前辈的言传身教得来者深。是不如吾师者三也。

饶芃子

(1935年2月-2024年11月)

广东潮州人,著名文艺理论家,生前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副校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1993年在中国首创“中西比较文艺学”方向,并率先倡导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文学和诗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中西小说比较》《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等。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4月4日A7花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