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五篇大文章”,中国人寿以新范式探索破解养老难题之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3:40:00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而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措辞则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时隔一年,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已从“积极发展”变为“加快发展”,其迫切感已不言而喻。
在银发经济时代,积极构建个人养老金产品和服务体系,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乃至将养老金融作为保险业增长的第二曲线,已成为诸保险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
日前,行业“头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寿险”)举办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会上该公司董事长蔡希良表示,“公司将围绕商保年金、健康保险、普惠保险、绿色保险等领域继续加大产品服务创新供给,特别是服务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积极发展商保年金,确保个人养老金行业领先地位。探索将养老保险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有效衔接。”
锚定新战略,谋定养老金融“规划图”
老龄化逼近之际,发展养老金融,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中央高层和金融监管部门,十余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关乎养老金融的新政,助力金融机构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
从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到2019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2年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再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和措施已日渐清晰。
2024年12月12日,五部委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制度框架构建至此完成。次日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国式养老事业的概念,明确了养老金融体系的建设目标,明确提出到2028年,养老金融体系要基本建立,养老金融产品和业态逐步丰富。到2035年则要基本实现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政策带来的新机遇面前,诸保险公司根据各自的战略和发展重点,勾画各自的养老金融发展“规划图”。
2024年6月,中国人寿集团和寿险公司董事长蔡希良在2024陆家嘴论坛“银发经济与养老金融”全体大会上指出,发展养老金融应该要把握好这个功能定位,在顶层设计、激励政策以及产品服务的提供等各个方面,切实体现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致性,引导广大社会民众通过科学规划,为老年生活提供稳定、可期的现金流,健康医疗等必要的风险保障,从而做好14亿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等事项,让老年生活无忧虑,生命旅程有尊严。
为了科学研究、把准定位,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今年1月在集团的工作会上,中国人寿推出了新战略——333战略。333战略提出的三大新增长极,其中之一便是养老,并对这个新增长极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全面加快养老金融跨越发展。
中国人寿寿险一直大力践行养老金融。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闸,中国人寿寿险成为首批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保险公司。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的首日,中国人寿寿险便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效的行动力,成功签下第一单,打响了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的“第一枪”。2024年是中国人寿大力推动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的一年。据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精算师候晋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寿个人养老金业务累计规模近30亿元,服务保单件数超27万件。其中,2024年实现业务规模20亿元,服务保单件数超过15万件,位列行业第一。
近年来,“保险+康养”已成为保险业的一大趋势。在具体模式上,各保险公司则有不同的实现路径和范式。蔡希良此前曾在论坛上指出,促进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的高效互动,可以为提升养老产业的可持续性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可以通过养老金融+养老服务、养老金融+健康管理,探索养老金融与养老产业的深度协同,来破解养老产业低盈利所带来的难题。
就中国人寿而言,近年来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具有国寿特色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让子女放心、让老人安心”的养老生态建设理念,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多方式供给,截至目前,已累计在15个城市布局养老服务,拥有18个机构养老项目,推出三款“随心居”旅居产品,积极推进CCRC养老社区、城心养老公寓、康养旅居三条产品线落地。
以创新之力,构建多元产品矩阵
央行前行长、现任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在2020年有一篇曾被刷屏的文章《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文章指出,预期寿命比以往延长,会带来养老金通胀的问题。通胀预期可能包含了居民和家庭对于养老、医疗等成本的变动趋势。
因此,与以前相比,除了教育、住房支出,目前普通老百姓的“在支出篮子”里还必须考虑对养老、医疗的支出。人们需要早日规划好未来的晚年生活,而商业养老保险无疑是规避养老通胀的选择之一。
养老产品和服务是保险公司与客户最直接的触点,也是决定保险公司市场影响力的立足点。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以来,截至今年1月,市场上已有九百多款个人养老金专项产品,其中保险产品有177 款,占比18.5%。不过,仍有专家指出,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依然存在同质化,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尚未完全满足,需要加大创新力度。
通过深入调研市场需求,中国人寿寿险积极拓展创新边界,结合不同年龄层次、收入水平人群的特点,围绕个人养老金产品运作安全、成熟稳定、侧重长期保值等基本特征,在保障稳定性、收益性等方面下足功夫。
比如,针对年轻客群偏好灵活、高收益的特点,中国人寿寿险可匹配投保灵活、保障多元、账户保底稳健增值的产品,其中失能护理的周全保障和终身领取的养老托付,则符合临近退休的人群的实际需求。
截至目前,中国人寿寿险的在售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12款,涵盖年金保险、两全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等多种类型,从传统养老保险到创新型养老产品,个人养老金产品矩阵已初步构建成形,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养老规划需求。
合适的保险产品触达合适的保险消费者,需要一个桥梁——保险代理人。个人养老金制度开闸不过两年时间,还是新生事物。为了让保险消费者了解和接受这个产品新形态,首先要让保险代理人熟悉个人养老金制度及产品特性。
为此,中国人寿寿险开展了全面且深入的培训,帮助代理人快速理解个人养老金政策、税收优惠细则以及公司各类个人养老金产品的特点与优势。通过专业讲师授课、案例分析、模拟销售等多元化培训方式,提升代理人的专业素养,使其在面对客户时能够准确、清晰地阐述产品价值,尤其是税优和养老的双重属性。
为了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中国人寿寿险搭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在拓宽购买渠道和提高购买便捷性上下足功夫。优化了官方APP和官网功能,在“中国人寿寿险”手机APP设置了个人养老金专区,客户可以便捷地进行产品查询、投保咨询、账户管理等操作,同时还制作个养计算器等便捷工具,为客户提供规划建议。为了更好地触达消费者,中国人寿寿险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入驻了电子社保卡APP和石化金融APP等多个消费场景平台,拓宽了客户获取渠道。
经过两年的实践,中国人寿寿险以创新之力破解养老难题,如今已建立了覆盖青年至老年、储蓄至保障的多维度产品体系,助力客户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享”。
行稳致远,双轮投资坚守长期主义
自从2024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壮大耐心资本”以来,耐心资本(Patient Capital)这一概念便风行于金融业。
秉持长期主义,培养耐心资本,需要培育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完善适配长期投资的基础制度,构建支持长钱长投的政策体系。为此,高层相继推出《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新政,完善“长钱长投”制度环境。
与短期资金相比,长期投资更需要实现长期性、安全性、收益性的平衡。资金安全是养老规划的核心诉求,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投资收益稳健,是致力于养老金融布局的寿险公司坚守长期主义的基石,亦是个人养老金行稳致远、穿越周期的底气。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所言,产品设计和提高产品收益率是第三支柱发展起来的关键。个人养老金产品要符合长久期资产配置的特征,并获得与之匹配的投资收益率。
如何提高养老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率?有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受久期的限制,不仅要考虑投资收益,还要考虑负债问题和流动性问题,需要在重重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与投资组合的有效配置息息相关。
作为心怀“国之大者”的金融央企,中国人寿寿险始终将让客户“投得安心、领得放心”置于首位,将守住客户的“养老钱袋子”作为本分,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审慎投资理念,凭借超6万亿元的雄厚投资资产规模,精心构建起“稳健型 + 进取型”双轮驱动的产品策略。秉持这一双轮驱动策略,2024年中国人寿寿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账户险投资组合账户(B)和投资组合账户(A)的结算利率分别为3.3%和3.1%。实实在在的数据,诠释着对客户养老资金的稳健保障。
养老产业是长坡厚雪的行业,唯有坚守长期主义,方得穿越周期,抵达彼岸。
— 证券市场周刊 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