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人才培养新范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0:01:00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作为“一带一路”陆海交汇的战略支点,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明交融的中心,不仅是唐蕃古道与茶马互市的见证者,更是当代人文交流的创新实践者。近年来,青海民族大学(简称“青海民大”)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开创了高原地区参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新范式。
吴英成在青海民族大学开展讲座(作者供图)
丝路中文传薪火 高原智汇育新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内外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其中,“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起中国,西至欧洲,途经中亚、西亚等地区,是一条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重要经济通道。青海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而新加坡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享有“东方十字路口”的美誉,如今更是成为与中国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语言学暨语言教育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ISCLT)第12届常务理事吴英成深耕国际中文教育领域40余载,其学术轨迹与中文教育全球化进程深度交织。早在1987年,他以创始会员身份受邀赴北京参加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与朱德熙、周祖谟等学界泰斗共议汉语传播之道,自此开启、见证并推动了中文教育三次范式跃迁的学术征程——聚焦本土化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构建全球传播体系的“汉语国际教育”和当前倡导语言文化互鉴的“国际中文教育”时代。吴英成始终秉持“语言即文明载体”的理念,认为国际中文教育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它不仅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同时还有助于世界人民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对营造和谐的国际人文环境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016年6月,吴英成从新加坡抵达青海,开启了首次高原之旅。他与青海民大的缘分由此开始。至今,吴英成已两度赴青藏高原开展系统性学术指导,累计驻青时间逾月。在指导《“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文国际化进程研究》课题期间,他围绕国际中文教育前沿理论,面向青海民大师生开设9场专题学术讲座,形成“以高原为镜鉴观照全球语言生态”的特色学术品牌。笔者作为课题科研助理参与了文献资料收集、项目全过程管理及跨境研究成果整合工作,也与吴英成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吴英成尤为重视教学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双向赋能。在校交流期间,他深入青海民大国际教育学院开展课堂观察,系统考察国际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实施效能,并与任课教师就“语言能力向交际能力转化”“汉字教学分轨模式”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基于新加坡华文教学实践经验,吴英成创新性地提出,参照新加坡华文课程与教学法检讨委员会的机制,组建由国内外国际中文教育专家、语言政策研究者及文化传播学者组成的智库平台。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征询意见及深入讨论,他对青海省国际中文教育生态展开了全面诊断,为其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和有力的智力支持。
全球视野谋发展 多元文化育英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创办于1981年,其国立教育学院是NTU另设的自主学院之一,同时也是新加坡唯一的专业师资培训机构,下设亚洲语言文化学部,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中文教育人才。在国际化方面,NTU已与全球40余国35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学府,开展联合科研、学分互认及双学位项目。NTU的国际中文教育与学校国际化发展呈现出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协同模式。一方面,国际中文教育通过本土化创新与全球资源整合,成为NTU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支点;另一方面,国际化进程又为中文教育注入跨学科动能与区域治理价值,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格局。
作为一所民族类综合性大学,青海民大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现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埃及开罗大学、泰国清莱皇家大学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51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自1984年开始招收来华留学生以来,已累计培养3000余名来华留学生,是青海省培养来华留学生最多的高校。
作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吴英成基于NTU的成功经验和国际中文教育的先进理念,提出青海民大须探索民族文化特色与国际化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国际中文发展的新路径。同时,吴英成针对青海民大国际化发展现状,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开展了题为“青海民族大学如何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的讲座,讨论如何规划来华留学生招生重点国别和区域方向、扩大与中亚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国际化发展战略等问题。
根植于NTU国际化模式,吴英成认为青海民大应通过本土化改造适配青藏高原特色。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对于青海民大如何走出符合本校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他提出了4点建议:
一是分两步走,由“请进来”逐步转变为“走出去”。前期,引进外来专家来校短期讲学、科研合作、交流访问,为青海民大国际化发展提供学术支持;之后,青海民大也应积极鼓励师生“走出去”,开拓国际视野,学习外国经验,实现“中西合璧”。既要把握国际中文教学强大市场需求的优势,也要跳出固有思维局限,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二是创建区域联盟。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利用丰富且多元的民族资源,在人文、科技等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作用,创建西北地区乃至“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联盟,提升青海民大在区域发展中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是在开拓国际化发展道路时融入多民族文化元素。唯有保留富有青海特色的民族资源,青海民大才能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走得更深、更广、更远。因此,青海民大应努力打造成为多元民族产业研发基地,举全校之力培养国际化人才,实现产学合作,让富有多民族特色的教育资源走出国门。
四是组织管理变革。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青海民大要允许一部分院系先“富”起来。例如,国际教育学院可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率先推动国际化工作,从而带动其他院系跟进。此外,吴英成还曾受邀到文学院、藏学院和体育学院举办讲座,指导学院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教学资源。其中,体育学院师生现场展示了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精湛的演示令他叹为观止,他认为,经过适当的推介,该项目一定能成为广受欢迎的海外交流课程内容。
NTU与青海民大的国际化实践虽植根于不同地域文化,但在战略逻辑与创新路径上形成深层共振。NTU以“全球联盟”构建知识流动网络,青海民大则以“高原枢纽”定位激活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与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深度融合。
首先,构建双向循环的国际化生态。在“引进来”层面,学校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组建中亚学院和6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吸引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专家等国际学者参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民族文化数字化等课题研究。同时,调整留学生教育策略,积极招收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此外,2021年,青海民大与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合作举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为青海省内唯一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走出去”层面,青海民大与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及特里布文大学、俄罗斯卡尔梅克大学、蒙古国科布多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和埃及开罗大学等11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校签署合作协议,积极选派师生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学习交流。同时,学校精心打造“‘一带一路’中国行,大美青海民大情”品牌活动,将语言教学与民族文化实践深度融合,形成“中文+技能”双轨育人模式。
其次,积极构建区域研究联盟的立体布局。作为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组成部分,青海民大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于2019年正式挂牌。2022年,青海民大“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试点)”正式获批成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成为青海省获批的首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标志着学校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新的历史突破。如今,学校在土库曼斯坦国别研究、中亚区域研究、尼泊尔国别研究、南亚区域研究、中蒙俄经济走廊研究等领域,均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推动分层推进的机制创新。吴英成提出的“允许部分院系先国际化”策略已在青海民大初现成效。2020年,由青海民大及东华理工大学共同承办的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正式获批,实现了青海省孔子学院建设零的突破。青海民大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先行者”,率先选派汉语教师赴尼泊尔开展工作,已与尼泊尔3所中学签约成为汉语教学点,并举办了首届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三方论坛;承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的汉语桥线上团组项目,邀请海外青少年参加体验;主办“中尼这十年”书画摄影艺术成就展,展出100多件中尼两国人士作品。学校还积极打造孔子学院人文交流优质品牌,将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建设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和联系中尼友谊的纽带,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和青海故事。
中文赋能联世界 产教融合创未来
吴英成认为,中国的国际中文教育致力于向外国人推广中文与传播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多半侧重语言本体与中国文化教学,这与基于二语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基底语的“老外教中文”,譬如“语”和“文”分轨处理的模式大相径庭。因此,中文国际化进程必须突破“中文作为目的语”的传统定位,转向“中文作为媒介语”的功能重构,其课程体系应深度融入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认知框架。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战略推动下,中文正经历从“族群语言”到“全球公共产品”的范式转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文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已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0多个国家开展中文教育,全球除中国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
从汉人汉语,到华人华语,再到国际中文,中文国际传播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步前进。在新的国际格局下,继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之后,中国境内的汉人汉语已扩展至大中华地区的华人华语,正逐步成为在世界各地普及通用的国际中文。然而,要在海外推广中文,必须满足当地对华贸易的实际需求。由于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本土掌握中文的专业领域人才。因此,国际中文教育不仅要注重训练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用语的沟通技能,还须开设对华专业或行业的中文课程,如针对金融、科技、交通、运输等不同领域设计相应的课程。同时,国际中文教材亦应随之尽速朝本土化、语别化、国别化、族别化的方向发展。因此,本土化教材的研发和语言服务业的发展都是下一阶段亟需关注的重点领域。
在此过程中,青海民大立足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通道、综合物流枢纽、重要的产业基地和重要的人文交流基地战略”定位,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需求,将“民族工艺美术”特色学科与国际中文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打造“中文+技能”双轨培养体系。2021年,学校成功获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文+”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汉语言文学+民族工艺美术)。该项目以学校地域文化特色及民族资源为基点,着重凸显民族工艺美术学科优势,创新性地将国际中文教育与民族工艺美术有机结合起来,旨在培养精通中文与工艺美术技能的复合型国际人才,服务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当前,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青海民大致力于培养一大批既通晓沿线国家国情,又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本土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将精准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4大核心需求:跨境商贸语言服务、本土化中文师资培育、跨国合作项目运营及创新创业生态构建,形成“文化使者-经贸桥梁-技术纽带”三位一体的辐射效应。与此同时,学校还将积极探索中文教育、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秉持“引企入校,协同育人”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创建校企国际协同育人基地,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量”与“质”的双重提升。以校企国际协同育人基地为依托,学校将全力打造“留学青海”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以“语言筑基、技能赋能”的双轨培养模式为突破点,着力锻造精通中文、掌握产教融合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二个10年的关键节点,青海民大正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纽带,构建“高原-中亚-南亚”教育合作走廊,发挥国际中文教育的桥梁作用,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高校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作者 王萍系青海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教育科科长。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2024年度一般课题“‘一带一路’倡议下尼泊尔高校国际中文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4QYGBYB07]阶段性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4期)
作者: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