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包融荐书|一场与自然和故乡的深情对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6:24:00    

读《自然的善意》有感

一场与自然和故乡的深情对话

□褚银

《自然的善意》(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24年12月第一版)是一本装帧质朴却充满温度的书。32开的精装小本,实木质感的封面,令人仿佛能触摸到自然的纹理,淡淡的草香与泥土气息从纸页间飘散而出,未读其文,已感其境。

由张汉明创作的《自然的善意》由12个小辑组成,从“知光”到“逢春”,95篇散文随笔如95颗露珠,折射出作者对自然风物的细腻观察与深刻觉知。

张汉明自1988年考学离开家乡奔赴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时起,以至后来调入中央电视台,一直身居都市却心系旷野,以赤子之心深耕自然文学领域。他的文字超越了小清新式的浅吟低唱,在新闻纪实般的笔触中融入诗意的哲思,引领读者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自然的善”。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人们看过只是看过,经过也便经过,作者却能把它们写进文章,写出韵味,写得让人读来欲罢不能。这些文章既非传统散文,亦非纯粹札记,而是介于观察笔记与心灵独白之间的文体,既有严谨的细节描写,又不失抒情的感染力。

书中尤为动人的是第四辑《情山》中的《秋日还乡》。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2023年8月19日回到故乡克什克腾旗的见闻与感怀。19段文字如19幅素描,将内蒙古大地上的大沟漫甸、小小村庄、记忆中的亲人往事娓娓道来。尤其是结尾一段“高原上的向日葵地”的描写,那份对故土的依恋令人动容:“自登车的那一时刻起,随着双脚所落下的簌簌泥土,现实再次让位给梦幻与思念,欢迎故乡的山山水水再次入梦,陪我走过余生,走过天涯……”这样的文字,是游子对故乡最深沉的表白。

通读全书,我觉得《自然的善意》其魅力有如下方面:

一、故乡情结的文学表达。全书95篇文章,绝大多数以克什克腾旗为背景。作者离乡37载,却从未在精神上离开过那片赋予他自然之魂的土地。家乡是他记忆的天堂,是他生命的根,是他成长的源。同为生在农村外出谋生的游子,我能理解《自然的善意》文字深处那份浓烈的故乡情结。这种情结,构成了作品最动人的情感张力。

二、小中见大的观察智慧。作者善于从草木虫鱼、市井饮馔等平凡事物中挖掘深刻内涵。一株野草、一杯清茶,在他笔下都能成为承载乡愁与哲思的载体。

三、平实而深情的文风。《自然的善意》一书语言口语化却不失典雅,如老友闲谈般亲切自然。这种“无架子”的写作姿态,反而让文字更具穿透力,能在不经意间直抵读者内心。这种创作方式、深厚的家乡情怀、鲜明的写作特点,以及亲民的文风,共同构成了《自然的善意》的独特魅力。

四、跨界融合的文体创新。作者将新闻的纪实性、散文的抒情性、随笔的哲理性融为一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自然笔记体”。

文学并非高不可攀的事,它就如同种庄稼一样普通,也有如烈酒一样充满激情;文学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也如同庄稼需要精耕细作,好酒需要匠心酿造。作者不是专业作家,他的创作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但我仔细阅读这本集子,能感觉到作者的创作是认真的,是下功夫的。他追求日常化写作,选取的创作对象多是自己较为熟悉的事物,并从这些凡俗事物生发开去,写出独特的眼底风景,烛照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品情感真实,不矫揉造作,文风平实、自然、清新,直抵人心。

在当下一些散文创作陷入“疏离自我,逃避现实”的困境时,《自然的善意》以其真诚的态度和深厚的故乡情怀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最好的文字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心灵的袒露;不是远方的想象,而是脚下土地的深情回响。

正如作者所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见识风景,而价值在于创造风景。”《自然的善意》正是这样一道独特的风景——它既是内蒙古大地的自然之景,也是一位游子用半生光阴构筑的心灵之景。对于困居都市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不啻为一剂唤醒感知的良药,让我们在喧嚣中重拾对自然的敬畏,在浮躁里找回内心的宁静。

若要用一句话评价这本书,那便是:一部用脚步丈量、用心灵书写、用岁月酿造的“自然与故乡的协奏曲”。翻开它,你不仅能读到草原的风、故乡的云,更能触摸到作者最本真的灵魂。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