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生活中不可没有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9:00:00
生活中不可没有书,就如同我们的一日三餐不能没有盐一样。书就是精神世界的盐,我们这一生都需要书的补给。正如有人说,若是生活中没有书,我们将无从感知多数的美,识别大部分的善,失去绝大多数的真。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来谈谈读书这件事。

图源:视觉中国
一
过去数千年的时光里,我们曾一直面临着书少书荒的问题。
自从文字诞生后,龟甲、兽骨、羊皮、帛布、竹简,都曾成为文字的载体,最后纸张才成了文字最佳伴侣。
造纸术的诞生和成熟,让纸张变得易得。但由于印刷技术受限,书籍依然是稀缺之物。很多古人要得到书,靠的还是原始手抄。那时,很多书其实都是孤本,一本书的消亡,有时就意味着一段文化的结束、一个伟大灵魂的终结,非常让人痛惜。即便如李白这样名气如日中天的诗人,如李阳冰所说,李白“当时著述,十丧其九”。
后来,印刷技术突飞猛进,扩大了书籍的覆盖面,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图书依然比较紧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本新书起印,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几十万册的印量皆是寻常。一有新书发售,各地的新华书店门口总是排起长队,来者都是对书籍如饥似渴的读者。
书的难得,让历史上的爱书之人特别珍爱阅读时光,才有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牛角挂书的典故。我们“四大发明”中的两项,都与解决书本供给问题有关,可见书籍之不可或缺。
到当下,实体书触手可及,电子书随手能阅,每年还有数十万种新书不断面世。在出版数量上取得突破后,文化各界更在图书精品生产上下功夫,对爱书之人而言,类似于进入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全盛时代——生活中终于有了足够的书。

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古籍修复师将修补完成的书齐栏撴齐 图源:新华社
二
光书架上有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整个社会充盈书香之气。书只是一个载体,书香则代表一个社会整体的阅读氛围。倘若书不再是稀缺之物,而读书却成为稀缺之举,这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要营造书香,先得创建阅读场所。以浙江为例,近些年,坐落于之江大地上的图书馆不断焕发新颜,各类网红书店纷纷涌现。杭州国家版本馆化身文化顶流和颜值担当;之江文化中心一经推出便成为新的文化地标;拥有70多年历史的解放路新华购书中心全新归来,新老读者络绎不绝前来打卡……有如此众多的阅读阵地可以寻访,浙江读书人确实有福。
除了阅读场所的迭代,营造书香社会,还要有丰富的阅读活动来充实。若只有富丽堂皇的场所,那就只是表面功夫,高品质的阅读活动才是书香社会的灵魂。
近些年,各级各类的阅读活动层出不穷,各有特色。在国家层面,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顺利召开。省域层面,每年在宁波举办的浙江书展,在杭州举办的春风悦读节,都是全省书友的大联欢。出版单位也在积极发力,浙版集团新近推出的“全民阅读大篷车”活动,将阅读推广与文艺演出相结合,通过文化下乡的创新形式,走向田间地头,打通了全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

浙版集团推出的“全民阅读大篷车”活动
不管是建设阅读阵地还是打造阅读活动,终极目的都是营造书香氛围,让人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不断提升公众对阅读的认知和热情。
对于读书,有的观点过于拔高,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有的观点过于功利,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有的观点过于贬低,痛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都是剑走偏锋。一个真正成熟的书香社会,书本在生活里,是跟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的存在,读书是人们自然而然的行为,跟跑步、喝茶、赏花一样平常。
在书香社会,我们不必认为读书是高人一等,更不必认为读书是附庸风雅。既读有用之书,去解生计之难;也读无用之书,去解人生之惑。让读书,成为与生俱来的一种需求,成为发自内心的一种热爱。

浙江省图书馆之江分馆 图源:视觉中国
三
社会上有书香还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尽可能让人人身上有书韵,产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光芒。读书,落到最后,还是个人的事。
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数字化时代,社会节奏快,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坐着读本书不容易。”一句“不容易”,很有意味。数字时代,信息触手可及,但书香墨韵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淡了。
数字阅读容易,坚守纸质阅读却不容易。一部智能手机在手,网络信息永不停息席卷而来,加上精准投喂,“信息茧房”带来的多巴胺让人沉迷不已。而纸质书厚重,系统性强,具有一定阅读门槛,开卷有益,但开卷也不易。
浅层阅读容易,坚守深度阅读却不容易。读闲书,刷新闻,这些碎片化阅读、浅层阅读,当然让人有所得,但真正的触动并不深刻。唯有深度阅读、整书阅读,才能让人真正抵达知识的高处和灵魂的深处。阅读程度的难易,跟知识获取的多少完全成正比。
阶段性阅读容易,坚守终生阅读却不容易。一些人读书时,往往有着功利的想法,为求学悬梁刺股,为求职废寝忘食,所有的阅读都是奔着某个目的去的。一旦如愿以偿、功成名就,便将书本束之高阁。这种读书其实只读到了皮上,没浸润到骨子里去。唯有终生阅读,才是真正的热爱。
南朝时,吴兴郡武康县有位名将叫沈攸之,他晚年尤好读书,对《史记》《汉书》手不释卷。在经历人生的起起伏伏后,他如此感叹:“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这算是对人生和读书非常痛彻的领悟了。在世界读书日,重温这位浙江先贤的话,有助于引导我们避开他走过的曲折之路。
生活中不可没有书,生命里不可没有阅读。有人说,书本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倘若我们每个人都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终生戒不掉的嗜好,爱上纸质阅读,坚守深度阅读,抵达终生阅读,养成黄庭坚所说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的行动自觉和肌肉记忆,也算修得读书的正果了吧。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时已暮春,春天即将离去,但与其伤春惜时,不如趁早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