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南日报》关注!伊洛河畔的中国 了不起的洛阳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7:53:00    

开栏的话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中游,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丝绸之路、大运河和万里茶道在这里交汇。洛阳历史文化资源密集,是国人坚定文化自信,让世人读懂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和金色名片。

《河南日报》今日起推出“了不起的洛阳城”大型融媒系列报道,带您全方位、全媒体、沉浸式感受这座了不起的千年古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方舟 王雪娜

山河形胜处,文脉五千年。在黄河与洛水的交汇处,一座城池以青铜铸就筋骨,以诗书浸润灵魂,以文明书写传奇。

这里曾是大禹治水的起点,是周公制礼作乐的舞台,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交汇点,更是中华文明从萌芽到鼎盛的见证者——洛阳,这座承载着五千年文明基因的古城,用每一寸土地诉说着“天下之中”的恢宏与深邃。

从《诗经·周南》的“在河之洲”,到左思《三都赋》引发的“洛阳纸贵”;从曹植洛水畔的“凌波微步”,到李白杜甫在天津桥的千古相遇;再到李格非的“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这些镌刻在历史长卷中的词句,不仅是文学记忆,更是民族意识的沉淀。

当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在晨光中苏醒,当应天门的灯火点亮盛唐遗韵,当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凝视着千年沧桑,洛阳城以“五都荟洛”的壮丽史诗,向世界展示“一部洛阳史,半部中国魂”。

河图洛书 华夏文明的源代码

在孟津的黄河与洛水交汇处,伏羲氏曾见龙马负图跃出黄河,大禹治水时神龟献书浮于洛水,这两个被《周易·系辞》记载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神秘事件,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范式,更让洛阳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原点。

△ 黄河 张田 摄

河图洛书以黑白点阵构建的宇宙模型,中央五点的“土”象征“中”之概念,外围四方对应四季轮回,这种空间与时间的统一性,在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布局中得以印证——以中轴线对称的“九宫格”结构,正是“建中立极”都城规划思想的萌芽。

今天,在洛阳博物馆的“早期中国”展厅,战国时期的玉版河图、汉代画像砖上的洛书纹样,仍在诉说着先民对宇宙秩序的终极追问。这些文明的碎片被重新拼合:曹魏白玉杯的温润光泽,折射出魏晋风骨的清雅;唐代三彩黑釉马的矫健身姿,凝聚了丝路驼铃的悠扬;东汉石辟邪的雄浑线条,诠释着“天禄永昌”的帝国理想。每一件文物都是解码洛阳文脉的密钥,串联起从“早期中国”到“天下中枢”的文明链条。

黄河摇篮 文明生长的血脉基因

洛阳北依邙山,南望伊阙,西据崤函,东临嵩岳,黄河如金色绶带缠绕其腰。这座被郦道元称为“四险之中”的城池,这里因黄河支流伊洛河冲积形成的肥沃平原,成为农耕文明最理想的温床。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其治水指挥部就设在洛阳周边。在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学家发现距今3800年的水稻植硅体,印证了《诗经》中“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灌溉盛景。

孟津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郑占波 摄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让这条古老河流焕发新生。在黄河洛阳段,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程正重塑母亲河的容颜,生态修复,重现《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生态画卷;文化赋能,让游客可骑行在“诗经主题步道”,感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诗意栖居。

从大禹“疏川导滞”到当代“智慧治河”,黄河治理的核心理念始终未变——在敬畏自然中寻求可持续发展。这座承载着五千年文明记忆的古城,正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为黄河故事书写新的篇章——昔日“黄河宁,天下平”的祈愿,已化作“黄河清,文脉兴”的现实图景。

五都荟洛 时空折叠的文明现场

在洛阳平原的黄土之下,层层叠压的不仅是夯土与瓦砾,更是中华文明演进的基因图谱。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大都城遗址如时空年轮般重叠,“五都荟洛”的奇观构成了一部立体的“中国都城史教科书”。

夏都二里头——早期的城市主干道网络(“井”字形道路)、早期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商都西亳——中国早期的“双城制”都城(宫城与府库分立);周王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模板,孔子入周问礼于此;汉魏洛阳城——面积100平方公里的超级都城;世界首个百万人口城市隋唐洛阳城,诗意栖居地……

△ 二里头考古发掘现场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 曾宪平

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以3700年前的精湛工艺昭示着夏王朝的文明曙光;偃师商城的城墙基址,勾勒出中国早期“双城制”都城的政治智慧;周王城遗址的“天子驾六”车马坑,凝聚了礼乐文明的秩序之美;汉魏洛阳城的太极殿遗址,见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建中立极”的空间哲学;隋唐洛阳城的定鼎门与天街,则铺展出万国来朝的盛世气象。这种层层累积的文明地层,恰如北宋司马光《过故洛阳城》中所悟:“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文化基因 永不停息的精神长河

这里藏着“中”的哲学——周公测日影定“天地之中”,催生“中国”概念;

这里有着“和”的智慧——北魏孝文帝在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开创民族融合范例;

这里曾是“诗”的国度——“诗圣”杜甫与“诗魔”白居易双峰并峙,留下1500余首洛阳题材诗作。

△ 洛阳牡丹甲天下 王煜文 摄

今日洛阳,正在古老基因中注入新时代活力。从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到如今文旅文创领域的“顶流”选手,洛阳始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寻找定位。当“东方红”智能拖拉机的轻吟浅唱与应天门光影秀的激越声效共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今对话,更是文明传承的创新范式。从“河图洛书”的神秘符号到二里头的青铜之光,从丝绸之路的驼铃到中欧班列的汽笛,洛阳始终在回答一个根本性命题——什么是中国?

这座城给出的答案是——中国是黄河与洛水交汇时激荡的文明浪花,是五千年都城遗址叠压出的历史纵深感,是二十四节气里藏着的时间哲学,更是古老基因与现代精神共鸣的文化自信。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又是一年花开时节,我们在满目芳华中出发,倾力打造“了不起的洛阳城”文化IP,它既是解码“何以中国”的历史密钥,更是践行“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河洛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也正是河南扛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的一大瑰宝——来自洛阳城的古今智慧。

何以中国,请君再看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