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碑帖是什么东西(碑与帖是两个不同的事物)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2 10:47:27    



世人一般把碑帖连称,其实碑与帖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碑是竖石或是刻石之文;帖则是书法墨迹,把它们连起来的是汉字。中国的汉字本身有图案美。从秦汉的刻石始,书写碑刻者,总是在追求文字的形式美,所以秦篆汉隶的石刻有大量的佳作。从魏晋到唐朝,追求书法美成为一种时尚,帝王和文人开始广泛搜求名人墨迹摹勒成帙,或将名迹刻石,然后拓成帖,以供欣赏和临习。这样就把碑与帖连在一起了。

汉以后,碑是一切石刻文字(除帖石外)的总称。所以,书法上所说的“碑”,主要包括碑碣、摩崖、墓志、刻经、文人题咏、题名、题诗的刻石,还有浮图、造像、和画像、石阙等都包括在里面。下面择其要者,稍作介绍。

一、碑碣

碑碣这个名称是汉以后才定下来的,秦代叫刻石。但是书法中讲到碑,也包括秦代的石刻。从历史发展顺序来看,碑碣之中最重要的有这么几类:秦的石鼓文和秦始皇东巡时的几种刻石,如《会稽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等,这些石刻的字体都是篆文;西汉流传的碑刻比较鲜见,汉碑有名的作品都是东汉的,有篆书有隶书。隶书名碑如《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等,都是东汉的。建安十年,曹操下令禁止立碑,后来晋武帝司马炎也下令禁碑,所以魏晋两朝碑刻少见。隋唐是碑刻的繁荣期,其数量远比汉魏六朝要多,从书法史角度看,隋唐以后碑刻多数字体是真(楷)书,我们一般人熟悉的虞世南《夫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家庙碑》、柳公权《玄秘塔碑》等都是楷书。碑刻中,“以行书写碑,自唐太宗《晋寺铭》始。高宗之《万年宫铭》、《纪功颂》、《英国公李勣碑》,皆行书也,可谓能紹其家学矣。”[i]唐宋以降,碑刻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时代越近,保存下来的碑铭之作越多,越完整。但是一般人总是崇古薄今的,况且唐代之碑刻确实有后世所未及的地方。

从汉字发展历史看,碑刻之书体由早期的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后世由文人的题名、题诗、著文刻成的碑,字体更是丰富多样。从碑的类别看,可以分为功德碑、庙碑和墓碑三种。例如唐《晋祠铭》记唐高宗起兵时曾在晋祠祈祷,太宗立此碑记功德,并以报神佑之恩。再如颜真卿所书《颜氏家庙碑》,现存西安碑林,就是颜真卿为他父亲颜惟贞镌立的碑,他亲自撰文并书写。楷书犹如律诗,发展到唐代到达了一个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所以,唐朝几个有代表性的书家: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所书的这种碑,有很多,它们是中国传统书法临习的最主要范本,虽然康有为提出魏碑要超过唐碑,实际不是这么回事。宋以后一些著名书法家如宋四家苏、黄、米、蔡虽然有名,写的碑也不少,例如苏轼写过《司马温公碑》、《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但是从楷书角度看,对历代的影响来说是无法和唐代几位相比的,所以,书法史上,宋是以行书出名的。可以说中国书法史上学习唐碑的不知凡几,名家辈出,而学习魏碑的很少有成功的,那几位名人邓石如、包世臣、康有为书法实在不怎么样。学习魏碑只有清代赵之谦成就高一点。

二、摩崖

把碑文刻在名山崖石上的叫摩崖。马衡先生说:“摩崖者,刻于崖壁者也,故曰天然之石。”[ii]相传在商周时代已经有摩崖石刻出现了。摩崖石刻大多在风景名胜地区,在山巅断崖之上,就地刻石,不需要另外立碑。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几乎都有这种摩崖石刻。如汉碑中的《石门颂》,再如魏碑中的山东云峰山石刻。其著名的《荥阳郑文公碑》,亦称《郑羲碑》,是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此碑高二点八米,宽三点六米,被称为魏碑之冠。据说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508-511)郑道昭登云峰山、天柱山、大基山等名山大川游览唱酬,足迹所至,辄书碑题诗于崖石上。后世称赞他的书法“闲雅简淡,渾穆而有篆隶遗韵”。清代金石家、书家多方搜求,竟发现郑氏父子书迹达四十多种,有题诗、有题名,但以此碑最著名。云峰的摩崖石刻有三十多处,是研究中国字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深受金石学家和书法家重视。另外上次谈到过江苏镇江焦山的《瘗鹤铭》也是书法史上有名的摩崖石刻,据说作者是陶弘景。此碑被称为“大字之祖”。黄庭坚有诗称:“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无过《黄庭经》”[iii],明代王世贞评:“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iv]清末有两位书法家是以写《瘗鹤铭》出名的,一是是清道人李瑞清,另一位是曾熙(农髯)。摩崖石刻的流行,一则是气势宏伟,一则方便。“人以其简易而速成也,遂相率而为之,甚至刻经造像、诗文题名、德政神道之类,莫不被之崖壁,于是名山胜迹,几于无处无之矣。”[v]摩崖石刻历代都有,《宣和书谱·正书一》里说:“(褚)遂良喜作正书,其摩崖碑在西洛龙门。”[vi]确实是这样,我们只要到任何一个风景名胜区,登上高山,总会发现摩崖石刻。看来,“到此一游”的题词,是古已有之。只是书写水平,今人和前人不可同日而语。

三、墓志

上一次说过,墓志是专门用来记载死者的姓名、籍贯、或附有爵里、卒葬年月、生平事迹以表示纪念。它是放在墓中的,不是像墓碑竖在墓前或墓道上的。“早期的墓志,其名称与形式都不定,有砖志、墓碑、墓记、柩铭、神座等。直到南北朝时,才始称墓志或墓志铭。”[vii]关于墓志的初始,历来说法不一。叶昌炽说:“世传墓志,始于《颜延年》,晋以前无有也。”[viii]而当代学者认为:“根据现有实物为凭据,真正标明为墓志铭的方形墓志,以刘宋大明八年(464)的《刘怀民墓志》为最早。[ix]”至于墓志的产生,有学者认为和曹魏严禁立碑有关。“既然不准立碑,人们便缩小石碑体积,将碑刻内容镌刻于石,随葬于壙中。既不违背王令,又达到了表墓纪功、扬名传世的目的。”[x]唐朝的墓志铭,通常有石盖,因盖上文字多用篆体,故名篆盖。

墓志铭的也是中国书法碑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比较有名的如《张黑女墓志》,它的全称是《魏故南阳张府君墓志》,也称《张玄志》这是北魏正书石刻的代表作,原石已失,清代何绍基觅得此墓志旧拓本,始大著于世。学者评此碑:“书法峻宕朴茂,结体扁方,有分隶遗意。”[xi]记得先师何以聪先生写得一手《张黑女》好字。再如隋代石刻《董美人墓志》,书法秀丽工稳,是著名的隋朝墓志之一。近两百年来,大量墓志出土,最多的是北魏时期,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经在洛阳收藏了北魏时期七对夫妇的墓志,他把这些墓志称为“鸳鸯七志”,并且以此为自己的斋名;后来他还把所藏的数百块石刻称为《鸳鸯七志斋藏石》,这些墓志现在藏于西安碑林。

四、刻经和造像

刻经也是碑刻的一个重要门类。刻经主要指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刻石,称为石经。石经形制多数是碑状的,只有少数是经幢。刻经可以分为太学石经和释道石经两类。儒家最有名的是《熹平石经》,传为蔡邕所书,在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将儒家经典《书》、《诗》、《仪礼》、《公羊传》、《论语》刻石建于太学。但是这个碑名气虽大,建成后不久即遭兵燹被毁,其残石,宋代偶有出土,仅见残字。现在称此碑是隶书,或有称三体而非一体,颇无定论。还有有名的石经是唐代《开成石经》,笔者在拙文《说“经”》中介绍过《开成石经》的来龙去脉。这是唐开成二年(837)建于长安,共刻儒家经典十二部,所以也称《石刻十二经》或《唐石经》。书写者有四人:艾居晦、陈玠、段绛,还有一位名字已失。总的来说儒家石经在书法上的评价远不如碑类作品高。中国历史上有过著名的“三武灭佛”,所以佛教徒害怕佛法会被消灭,所以亦效仿儒家刻经。相比之下,佛家经典的刻石更多,“释家则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为最,竟达1·4万多块,它集历刻经达八百多种,1·4万多块,可说煌煌巨著,实为天下奇观。”[xii]相比儒家石经,佛经刻石,在书法上有名的更多一点。例如笔者小时候曾临习过《唐搨柳书金刚经》,据说原石已失,仅有复制品,搨本原藏敦煌,后为法国人伯希和运往国外。

造像出现于北朝,唐时达于极盛。这种时刻既有艺术形象,也有文字说明,而文字往往就是非常出色的书法。其中最有名的是《龙门二十品》,这个石刻在河南洛阳南四十里伊水西岸的龙门山。从魏齐到宋,造佛像之风甚盛,有洞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十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北魏时期之造像题记约2000多块,《龙门二十品》是其代表作,其中又以《龙门四品》最出名:《始平公》、《杨大眼》、《魏灵藏》、《孙秋生》之造像铭。现在人们所说的魏碑,就是指这些石刻为代表的书体。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主要碑刻,以外,还有文人的题诗题名等也是碑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余论

以上所讲的都是一些最粗浅的概念,一篇短文是无法把碑刻这个中国文化的瑰宝介绍完的。但是我们懂得这些概念对我们了解书法和传统文化是有好处的。林语堂先生说:“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xiii]而要懂得书法,就必须对“碑帖”这个东西有一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