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的原理及应用(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0 08:09:11
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指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和新疆坎儿井。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沿山巅而置,垛楼、峰火台、城墙蜿蜒曲折,全长数万里,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始建于春秋时代(公元前7世纪),迄于明代,历时两千多年。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一条人工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京杭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后经隋、元等代扩建而成,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南四湖(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的作用主要包括:
1.加强南北交通和交流,巩固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2.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建设。
3.加强文化交融,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4.便利南粮北运。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多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4年9月,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
2015年6月13日,立“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志碑,正式确立通州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2019年10月,京杭大运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已正式实现旅游通航;
2021年6月26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通航,将创造多项新的历史。
截至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
坎儿井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古老的水平集水水利工程,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满足居民生活用水,是主要分布在新疆的灌溉系统。由于是利用地下渠道暗渠引水,减少了输水过程中水的蒸发,早在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就有记载,古称“井渠”。
不同地区的坎儿井在具体构造上均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但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了竖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面渠道)和错现(小型蓄水池)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该原理下运转的坎儿井流量稳定,且能保证井水自流灌溉。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年龄最大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的吐尔坎儿,1520年挖成,至今已473岁了。
最长的坎儿井是都善县的红土坎儿,全长25公里。
最短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乌江布拉克坎儿井,全长约30米。
竖井最深的坎儿井是鄯善县的努尔买提主任坎儿,全长20.7公里,井深98米。
水量最大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的欧吐拉坎儿,日水量浇地70亩。
水量最小的坎儿井是吐鲁番市的克其尔坎儿,全长300米,日水量浇地0.6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