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长城观察 | 北京老人为何扎堆这个河北小山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6:56:00    

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李佳琦

在保定市涞水县,有个600多户村民的小山村——北郭下村。谁能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竟成了北京老人眼中的养老胜地,养老院一“床”难求。究竟是什么,让习惯大城市生活的北京老人,纷纷跨越百公里,选择在此安享晚年?又为乡村治理和养老服务融合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北郭下村,探寻其中的奥秘。

保定市涞水县北郭下村。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山水田园里的“养老新赛道”

顺着干净宽敞的柏油路前行,便能听到北郭下村一号养老微院里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91岁的王玉芬作为从北京来的第一批“元老”,正和伙伴们排练节目。

她精神矍铄,笑着说:“以前北京的养老院,很多是封闭式管理,费用动不动就每月一两万元。这里不仅环境好,价格亲民,还能自由进出,子女随时能来探望 ,北京医保直接用,太方便了。”这位西城区退休的医生奶奶,可是院里有名的“网红奶奶”,她经常在抖音晒出自己的养老日常,已收获上千点赞。

距离北京房山区仅1小时车程的北郭下村,2023年开启了一场“错位竞争”的养老实验。村里将8处闲置农房改造成“微院养老社区”,22张床位一推出便爆满。“我们现在有8家养老微院,现在排队名单排到五一以后了。”涞水县北郭下村党支部书记李可永指着正在施工改造的新楼说,曾经的民居正被改造成阳光房。

北郭下村“微院养老社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这里的吸引力藏在细节里:果园与菜地环绕的院落中,无障碍通道串联起每个角落;床头一键呼叫系统连接着24小时值班室;北京917路、115路公交直达县城,医保卡在村医院“秒刷”结算。来自东城区的王富荣夫妇算了笔账:每月2000元包吃住,比北京同等条件节省近万元。

不仅如此,北郭下村推出“养老综合体+保定微院”康养旅居新业态,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田园康养新模式。北京市民王金花2023年8月来到这里后,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这儿早上起来空气倍儿好,饭菜花样多,早上不来菜地里活动活动,就浑身不得劲儿。我还带了好多朋友来,大家都把家搬过来了。”

北郭下村养老院饮食丰富多样。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老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管家”

养老,不仅要有舒适的环境,更要有贴心的服务。“小高啊,今天想吃韭菜盒子!”上午十点,服务管家高术芬的手机弹出91岁王玉芬的语音。这个曾在北京当保姆的农村妇女,如今管理着20多位老人的“点餐系统”。她的围裙口袋里装着速效救心丸,笔记本上记满老人忌口:“3号院张叔不吃香菜,5号院王姨豆浆要现磨”。

“把老人当父母孝敬”不是墙上标语。记者看到护理员赵晓燕的排班表:6点帮失能老人翻身,8点带能自理的老人打太极,午休后还要组织康复治疗。“刚开始连血压计都不会用,现在能处理褥疮护理。”赵晓燕说,自己这个初中文化的农妇,如今也是持证养老护理员了。

“把老人当成自己父母孝敬,这是我们的服务标准。” 李可永说,为提升服务质量,在涞水县民政局支持下,北郭下村多次组织服务人员参加养老护理培训,与北京宏圣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如今,养老院60多名护工都有初级护理证。

北郭下村养老微院内,大家在进行娱乐活动。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在北郭下村,每位老人都有自己的“专属管家”,年轻护工陪老人视频通话子女;菜地划出“亲情责任田”,供探亲家属耕种;每月举办“老北京才艺秀”,快板书与河北梆子同台竞技。来自海淀区的石桂兰老人展示手机相册:“这张是我种的茄子,这是合唱比赛拿的搪瓷缸奖品,比儿女买的保健品还实在!”

不仅如此,涞水县民政局还出台养老服务规范,从多个方面制定详细标准,推动养老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目前,全县共有养老机构12家,养老床位1801张,入住老年人1016人,其中京津冀老年人达到200余人。”涞水县民政局养老服务办主任杨新华介绍,今年通过积极争取环京养老示范项目,成功申报了天和宜居养老提升改造项目,支持资金共计630万元,推进全县养老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些贴心的服务,让北京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北郭下村养老院以医养结合的方式,为老人搭建健康的“守护网”。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医养结合的“健康守护网”

对老年人来说,看病就医是头等大事。来自北京房山区的张常明老两口2024年6月份入住北郭下村养老院。起初,他们对村里的医疗条件心存担忧,但得知村里投资500万元建成天和宜康医院和康复中心,引入以老年病专业为主的医护专家团队,配置先进的医疗检验治疗康复设施设备,如500MAX光机,高端全身彩超,心电图、肌电图等急诊急救设备设施,打造了“康养+医疗”医养共同体,让他们彻底安心。

“这儿环境好,服务好,一日三餐可口,看病也方便,就在楼下。老伴恢复得不错,本来打算住两个月就回去,现在决定不走了。”张常明高兴地说道。

同样感受到便利的还有王富荣老人,“自从有了医院,心里踏实多了,小病小灾不怕,报销比例和北京差不多。”在天和宜康医院结算窗口,王富荣举着医保卡感慨着说,医院距离一号养老院仅 100 多米,就医便捷,还能先住院后办手续,刷脸就能报销。

北郭下村养老院内设完善医疗系统,让在这里养老的老人既能养老又能看病。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医院按医养结合要求,设立多个科室,所有的设施、人员都是按照乡镇卫生院配置。同时,医院与涞水县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开通24小时绿色通道,5到10分钟车程就能抵达县医院,及时收治急重症病人。”天和宜康医院院长李术田介绍,目前,医院门诊月就诊量近800人次,七成是村里的养老人群,为老人们的健康装上了安全的“守护网”。

“过去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北京的‘银发族’往村里来。”村民徐秀丽家200平米的院子改造成养老微院后,年租金收入2.4万元,村里50多位留守妇女经过护理培训上岗,月工资超过县城白领。

夜幕下的北郭下村,曾经冷清的村庄如今飘着京腔,傍晚广场舞音乐响起时,分不清是村民还是城里老人。

北郭下村养老微院内,老人们与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李佳琦 摄

记者手记

北郭下村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正是河北省环京养老系统规划与创新实践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河北省融入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大局,出台多项举措推动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延伸。

在政策支持上,河北省出台7方面62条环京津养老服务发展扶持政策,投入3亿元支持环京39个养老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建设,构建“一区、一圈、三带”康养产业发展格局。

在医养结合方面,河北省对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环京津地区医养结合工作。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实现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免备案,北京参保人员到河北就医可按北京医保目录直接结算。

这里没有冰冷的床位号,只有温暖的热炕头;没有孤独的“外来客”,而是满村的“家里人”。当和美乡村遇见银发经济,北郭下村给出了最温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