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绿色金融周报(第181期)丨深交所:绿色低碳领域上市公司市值占20%;一季度我国贴标绿债发行增长53.4%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8:49:0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 余忠梅 广州报道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1、深交所:绿色低碳领域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达20%

4月7日,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绿色债券白皮书》(以下简称《绿债白皮书》),梳理总结近年来深交所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情况和典型案例,引导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债券市场工具推动自身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绿债白皮书》系统呈现了深交所的整体政策框架、绿色金融相关实践、典型案例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举措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支持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上市公司集群化发展;二是扩展绿色金融产品序列,构建低碳可持续投融资产品配置平台;三是深化境内外合作,合力培育绿色可持续发展市场生态,多措并举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在实践成果方面,截至2025年3月末,绿色低碳领域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达20%,累计发行可持续主题债券、REITs及ETF超3100亿元,发布76只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数,并通过跨境合作引导境外资本流向我国绿色低碳产业。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深交所此次发布绿色债券白皮书,是对过去多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情况的总结,对绿色债券发行主体及相关金融机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白皮书显示绿色领域上市公司市值占比达20%,也反映了绿色低碳领域企业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一季度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发行同比增长53.4%

4月9日,兴业研究发布可持续债券季报(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我国境内市场累计发行的各类可持续债券规模累计约9.35万亿元。一季度新发各类可持续债券规模2148.2亿元,环比降低19%。其中贴标绿色债券发行1756.7亿元,同比增长53.4%,在可比债券的绿色债券中超六成绿色债券发行利率更低,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及清洁能源领域。银行间市场仍为主力发行场所,中国银行承销规模和数量居首。

同期转型类债券发行规模合计130.5亿元,环比增长4.6%,可持续挂钩债券规模合计99亿元。此外,一季度还发行了26只区域发展债,6只“一带一路”债和3只社会事业债,市场创新活跃。

在创新实践方面,财政部在伦敦首发60亿元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无锡粮企、小鹏汽车等发行多单全国首例绿色专项债券。政策层面,《绿色主权债券框架》《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密集出台,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尽管一季度新发可持续债券规模环比下降,但贴标绿债同比增长超50%,显示出绿债市场持续稳健发展。此外,全国首例绿色专项债券等创新债券产品陆续落地显示出绿债市场创新活跃。

3、深圳出台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助力碳达峰试点

近日,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联合深圳金融监管局等七部门发布《关于统筹做好深圳绿色金融大文章 支持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19条具体措施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支持深圳探索超大城市碳达峰路径。

《行动方案》从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支持、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促进“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等四方面提出19条具体举措。一是全面对标《国家碳达峰试点(深圳)实施方案》,强化对绿色低碳发展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二是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完善“股贷债保汇”联动的多层次、广覆盖金融服务体系。三是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等体系。四是促进绿色金融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融合发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方案为探索超大城市碳达峰路径提供了系统性支持,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方案从多维度提出19条具体措施,覆盖了能源转型、节能减排、绿色债券、碳金融工具等关键领域,体现了深圳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探索。

4、上周碳价最高85.62元/吨

4月11日,上海环交所发布全国碳市场每周(20250407-20250411)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85.62元/吨,最低价85.30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下跌0.09 %。

上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74,383吨,成交额6,181,375.60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282,926吨,成交额118,816,318.00元。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357,309吨,总成交额29,361,307.60元。

2025年1月1日至4月1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7,545,488吨,成交额645,655,200.67元。

截至2025年4月1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37,814,152吨,累计成交额43,678,382,304.18元。

1、广州公布首批绿色金融标杆示范单位

4月8日,广州市公布首批15家“2024年度广州市绿色金融标杆示范单位”,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法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及地方金融组织。

入选单位在数据指标、业务规模和创新实践方面表现亮眼。业务规模方面,银行机构绿色信贷规模较2023年度增幅显著,绿色信贷余额增长26.4%,部分保险机构承保绿色保单超1600万笔,融资租赁公司绿色业务收入占比超50%。创新实践方面,入选机构创造了多项全国及区域“首单”,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首笔“气候贷”、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债券等创新成果。

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市绿色贷款余额达1.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累计在境内外发行各类绿色债券折合人民币达2253.93亿元,各类绿色债券余额1514.14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日前,广州发布了首批广州市绿色金融创新实践示范基地,近日又发布金融机构标杆单位,显示了广州在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同时,注重通过抓典型的方式,推动优秀项目、优秀机构优秀经验的复制推广。

2、交通银行发行2025年绿色金融债300亿元

4月8日,交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簿记发行2025年绿色金融债券,规模300亿元。本次债券采用“基本发行+超额增发”机制,设置3年期150亿元、5年期50亿元基础发行规模,其中3年期250亿元,票面利率1.70%;5年期50亿元,票面利率1.76%,并附加100亿元超额增发额度。

发行当日吸引近百家机构参与,获超600亿元订单,3年期(最终发行250亿元)和5年期品种认购倍数分别达2.12倍和1.80倍,为积极响应市场对优质绿色债券资产的需求,交行全额行使超额增发权,最终发行规模300亿元。

本次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规定的绿色产业项目,加大绿色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力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今年以来,民生银行、农业银行、进出口银行陆续发行绿色金融债,金融机构继续成为本年度绿债发行主力。此次交行绿债发行票面利率仅1.7%、1.76%,体现了市场对绿债的认可,也将为绿色项目带来更低成本资金。

3、陕西省推出气候投融资新举措

日前,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推动陕西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推出八大领域15条具体举措,以“西咸新区国家试点”为核心引擎,构建全省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措施》创新机制突破融资瓶颈,首推“碳减排挂钩贷款”产品,企业减排成效可享贷款利率优惠;2025—2027年对气候项目实行1%的担保费率上限,降低融资成本;允许碳排放权和碳普惠积分“双质押”,首批试点企业已通过该模式获得超亿元融资。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依托西咸新区先行先试优势,建设省级气候投融资数字化平台,实现金融产品智能匹配和ESG报告自动生成,可将传统融资流程从2~3个月缩短至20天左右。区域协同精准施策,陕北主攻能源转型,关中聚焦产业升级和交通减排,陕南主推生态价值转化。陕西省将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形成“1+3”资本撬动效应。

西咸新区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通过“摸底-识别-讲解-对接-定制”全流程服务,已促成40个入库项目实现融资116.73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陕西创新机制破解融资瓶颈,如首推“碳减排挂钩贷款”、实行担保费率上限等,同时建设省级气候投融资数字化平台,提升服务效能。以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为核心引擎,通过全流程服务促成多个项目融资,为全省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