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德:十年磨一“焰”,以科研火炬点亮绿色未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8:30:00
“项目的核心工艺段要注意指标,要做好代表性采样与检测……”在徐州华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公司总经理张鹏德正与团队成员调试着一套核心固体废弃物处理装备。这套设备能将煤系固废中的铂、锗、镓、铁等物质高效分离,技术指标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固废处理的核心是资源化,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克废弃物都能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张鹏德指着设备说道。这位从西北农村走出的寒门学子,用十年时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书写了一段“变废为宝”的神奇故事。

张鹏德的创业之路,与其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出生于甘肃金昌黄土地上一个偏僻贫困小山村的他,从小便目睹父亲为了供他读书每日在千米深的矿井下冒着生命危险劳作,也因此在他心中早早地埋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化工专业后,2015年冬天,在一次跟随导师出差的飞行经历中,他在飞机上俯瞰了我国华北地区被雾霾笼罩的景象。“飞机下方灰蒙蒙一片,连城市的轮廓都看不清。”这场视觉冲击让他意识到环境保护问题的严峻性。“我来自甘肃农村,太清楚这些问题的根源。”张鹏德回忆道。接下来的一年,他加入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其导师桂夏辉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生物质环保型煤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团队终于成功开发出以秸秆为原料的环保型煤粘结剂,既能替代传统燃煤,又能解决秸秆焚烧难题 。
2017年本科毕业时,张鹏德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建厂验证技术。顶着家人“不务正业”的质疑以及前路未知的压力,他在甘肃农村建起3000平方米的型煤生产线,两年内销售8万袋产品,处理秸秆1万吨,带动300余名村民就业。然而,技术迭代的瓶颈让他陷入困境。“实验室成果与工业化生产的差距远超想象,设备稳定性和成本控制都是大难题。”于是,他选择重返矿大读研,继续深耕技术研发。“那两年就像在沙漠里找水喝,好在有导师和朋友始终支持我。”他向记者回忆说。
2020年,张鹏德带着升级后的技术,选择求学所在的徐州作为二度创业的起点。这次,他把目光投向工业固废——火力发电厂堆积如山的粉煤灰、煤矿区废弃的煤矸石。但天有不测风云,创业刚起步就撞上新冠疫情,资金链一度断裂。好在徐州当地政府向高校创业人才及时提供了免费场地和社保补贴,帮助团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产业化不是实验的简单放大。”多年的创业实践中,他总结出三条铁律:处理量要大、成本要低、工艺不能复杂。这套方法论让他们的粉煤灰分离技术在内蒙古落地,不仅每年为企业增收超1亿元,还能从尾矿中提取出锗、锂等战略金属。如今,走进华焰科技的示范基地,人们会颠覆以往对环保产业的认知:堆积如山的煤矸石经过特殊设备“消化”,变成雪白的碳酸钙粉末;秸秆制成的饲料喂养着上千只滩羊,羊粪又变成有机肥反哺农田……借助科技加持环保产业,公司现已形成行业技术服务、智能装备生产、产业项目建设与运营三大核心业务,先后在新疆、内蒙古、江苏、安徽等地实现产业化,累计与政府、上市企业等签订合同超2亿元,矿业类固废年处理规模500万吨以上,减少碳排放50万吨。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科研的火炬依然在传递。在中国矿业大学,张鹏德组建的学生科创团队成了“香饽饽”。有学生设计出“会飞的环境监测仪”,用无人机给固废堆场做体检;有团队开发出智能回收箱,废品投进去自动计算环保积分。“创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需要凝聚更多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张鹏德在矿大组建的华焰科创团队,已成为高校创新创业的标杆。团队吸纳采矿、机械、金融等多学科的学生,累计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2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项56项。2023年,团队中的博士成员更是以“柔性引进”方式赴鄂尔多斯科技局挂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于青年创业,专业性和敢想敢做是张鹏德所强调的两个方面:“我们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比如我们团队开发的固废智慧服务平台,能对固废堆放区进行污染评估和技术优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人工方面难以处理的问题。”
站在新的起点上,张鹏德对行业痛点仍保持着清醒的认知:“我国每年产生超100亿吨固废,能规模化处理的企业不足1%。但其实技术推广的最大阻力不是资金,而是企业对市场的观望心态。”为此,华焰科技坚持“示范先行”策略,力求把每个项目都做成可复制的样板工程。回望十年创业路,他告诉记者,自己最深的感悟是“守本心,做实事”。“创业者不能只盯着风口,更要思考技术究竟解决了什么社会问题。我们的目标很简单——让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让资源利用更高效。”正如他在中国科学家论坛上的发言:“科技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而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诗和远方。”
江苏经济报记者 周凯航
实习生 段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