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梅庵:岭南唯一千年木构建筑,比《营造法式》还早10……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7:45:00
Transparency
六祖惠能植梅之所,十年树木,百年成庵,时隔千年之后,故迹犹在。
在肇庆古城西2公里的梅庵岗上,一座千年古刹静立在菩提树的浓荫下,北枕北岭山,面朝西江水,它便是肇庆梅庵。

肇庆梅庵
如今梅庵的主体建筑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六祖殿三大部分,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周边分布着常光亭、六角亭、赏梅廊等建筑。
作为岭南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秦始皇在肇庆地区设四会县,隶南海郡。如今在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岭南地区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梅庵,正在开展几十年难得一遇的大规模保护修缮工程。

修缮现场
作为千年木构建筑,它有何特殊之处?作为佛庵,它又与哪位高僧结下渊源?
本期“名城里看国保”,羊城晚报记者借此次梅庵修缮的契机前往肇庆,叩开这座千年古刹的山门。
传说:六祖植梅地,大师归南处
提到中国早期木构建筑,或许大家会认为岭南地区湿热多雨,鼠蚁较多,木构建筑难以留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梅庵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岭南地区唯一千年木构古建筑。1996年梅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梅庵的由来,得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喜爱梅花讲起,传说他曾在肇庆梅庵岗上插梅为标,后世弟子智远和尚为了纪念他,便在此地建庵,取名梅庵。

六祖植梅铜像
六祖惠能与肇庆的渊源并不止于梅庵。唐代以后,历朝史志及禅宗史籍中均不乏六祖惠能在肇庆四会、怀集两地驻锡潜修的记载。《曹溪大师别传》谓:“能大师归南,路至曹溪,犹被人追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
相传惠能归南后,曾在肇庆怀集上爱岭一带的龟嘴岩栖身修悟,于是如今的上爱岭被命名为“六祖岭”,龟嘴岩也更名为“六祖岩”。《怀集县志》记载:“五祖传衣钵与慧能,密嘱能速去,恐人害之,乃潜至上爱岭石室栖迟。”
惠能还曾于肇庆四会葫芦山脚的龙头铺村避难。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所修的《四会县志》记载,昔六祖曾避难于此,故建六祖庵以示纪念。惠能俗姓卢,常于山上一石池旁休憩、饮水、打坐、静思,村民遂将葫芦山改称“扶卢山”,石池称为“六祖池”。如今扶卢山上的“六祖池”仍存。
历史:广东现知北宋木构建筑的孤例
梅庵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梅庵的主体建筑现存山门、大雄宝殿和六祖殿三大部分,以大雄宝殿为核心,周边分布着常光亭、六角亭、赏梅廊等建筑。山门为砖木结构,位于山门之后的大雄宝殿,便是梅庵最为重要的建筑。

修缮前的大雄宝殿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记者初到梅庵,庵外便看见“六祖植梅地”的标识。
步入山门,又见前有六祖井,后有碑廊,四周花木繁盛,走进建筑内部,因屋顶修缮揭瓦,四下十分亮堂。
负责人指引着记者将目光投向大殿屋檐下清晰可见的斗栱,“整个大殿完整保留了宋代木构架的形制和做法,具有浓郁的岭南特点。而梅庵大雄宝殿斗栱为重栱出单杪三下昂,是广东现知北宋木构建筑的孤例。”

大殿斗拱
“得知梅庵这次大修要揭瓦,非常难得可以有在屋顶从上往下观察建筑内部结构的机会,我们便抓紧赶来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所长蔡凌带领团队驱车数个小时赶到梅庵后,熟练轻巧地爬上脚手架来到屋顶便进入了工作状态。
大殿屋檐下,还有同事正忙着手动测绘刚刚拆卸下来的斗。对他们来说,这也是一次可以近距离接触古建筑构件的难得机会。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工作人员拍摄记录屋顶构造
谈到梅庵的独特价值,蔡凌向记者介绍,肇庆梅庵作为岭南地区在宋代《营造法式》推行以前就存在的千年木构古建筑,为早期古木构建筑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范本。
“通过对梅庵的研究,让我们能够深入探讨《营造法式》以前早期木构建筑在形制、结构和工艺等方面的做法,以及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营造法式》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正式刊行,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它通过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标准化的设计施工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了中国古建筑在地域广阔、朝代更迭中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奠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框架。
而始建于北宋至道二年(996年)的梅庵则比《营造法式》早了一百多年。因此,肇庆梅庵作为《营造法式》推行前的地方建筑实例,其价值恰在于保留了未被官方规范完全同化的早期特征。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所工作人员在屋顶作业
在大殿屋顶,蔡凌向记者指出了大雄宝殿木建筑结构中存在扭转和歪闪的构件。她表示:“这次修缮干预,应该能让这些构件回到结构上比较安全稳定的状态。”
木构建筑的优势在于它是一种弹性结构,建筑构件的偏移其实都有一个安全的阈值,在阈值内建筑便不容易发生垮塌。“我们所看到的梅庵目前的某些构件发生偏移和扭转,但整体结构依然较为稳定,正说明了梅庵千年的木构架充分利用了木材的材料特性。”
修缮:有心、耐心、细心
肇庆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对梅庵的保护修缮,他们前后筹备了近十年。修缮方案始终根据对建筑本体的不断勘察了解保持更新调整,并依循着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开展具体工作。
其修缮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梅庵文物本体现有安全问题实施系统修缮,对周边邻近文物本体加(改)建建筑进行整改,修缮范围包含山门、大雄宝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及其侧廊等。“主要是针对影响建筑结构安全的不同隐患,将采取修复、更换或抗牵拉等措施开展修复加固工作。”

修缮屋顶航拍
值得一提的是,修缮过程中还采取了现场手工复制木构件的修缮方法——请来专业的木匠师傅,在修缮现场参照原构件的形制进行1:1复刻。
在榫卯制作过程中,木匠师傅会根据原构件榫头(如馒头榫、燕尾榫)和卯口的形状,手工凿刻,确保严丝合缝。
全程参与保护修缮工程的梅庵相关负责人回忆起木匠的施工场景,不禁向记者赞叹其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巧技艺。负责人表示:“目前工程进度已超过60%,修缮完工之后还需要验收等流程确保文物安全,争取早日让梅庵与公众重新见面。”
有心、耐心、细心的修缮工作让梅庵每一处木构细节都得到精准维护与加固。不难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千年木构古建将以更健康的姿态面向公众开放,在当代延续其跨越时空的原真生命力。

文|何文涛
拍摄|王子桐(除署名外)
出镜、剪辑、脚本|何文涛
包装设计|余梓涛 蔡红 范英兰
总策划|任天阳
总统筹|林海利
策划|邓琼 陈桥生
统筹|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