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原装进口品 实则交了智商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8:31:00
与其用花里胡哨的“洋元素”伪装自己,通过制造噱头、炒作概念来吸引消费者,不如坚守诚信经营原则,脚踏实地钻研技术。

图源:央视财经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近日,有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的一些标称为进口的保健品,表面上看进口手续齐全,跨境电商店铺也拥有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营许可文件,但这类保健品合法外衣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条制假售假的黑色产业链。
据媒体报道,某电商平台上一款售价129元的女性复合维生素,销量高达3.9万件,商品页面赫然标注“全球购”“保税仓发货”等字眼,评论区好评如潮,而当记者在海外搜索平台和商超网站查询时,却没有找到该品牌的任何产品;另一款宣称“跨境进口”的纳豆激酶胶囊精菌进口高活性4000FU红曲片的产品,同样在海外查无踪迹……这些保健品所谓的“原装进口”“100%海外直采”只不过是忽悠人的噱头,利用的正是大众对进口产品的信任,让不少人交了“智商税”。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法商家的造假成本之低,简直令人咋舌。有商家声称可提供“一站式服务”:只需注册境外公司、购买商标,再委托生产,一款“进口”保健品就能轻松诞生。更有甚者将“挂羊头卖狗肉”玩出了新花样,在境外注册空壳公司仅用于提供合法手续,实际生产仍在国内工厂完成,产品经出关、清关流程进入保税仓后,摇身一变成为“进口货”。不难发现,这条环环相扣的黑色产业链,先是用各种见不得光的办法,给保健品披上洋外衣,再在产品质量和营销上做手脚,通过虚标含量标识、虚假跨境品牌、夸大医疗功效等手段层层套路消费者,最终让产品以成本5—10倍的价格进行销售,利润颇丰。这种低劣的行骗手段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更阻碍了保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健品行业乱象频发,暴露出商家诚信品质的缺失以及市场监管的漏洞。比如,此次记者采访时就有商家反映“虚标主要成分的含量质检查不出来”“跨境保健品由于国家暂时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在成本、质量、宣传上很随意”等问题,即便是相关部门检查,也难以查出问题,让不法企业有机可乘。相关部门不妨顺藤摸瓜,健全完善生产溯源、功效宣传等标准体系,及时补上保税仓运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并保持常态化严管态势,对违法违规者严惩严罚,铲除保健品“借壳出海”“出口转内销” 等滋生的土壤,更好保障健康产业良性发展。同时,电商平台也应加强对入驻保健品商家的资质审核,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商家发布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不能放任穿上“洋马甲”的保健品坑骗消费者。
对于商家而言,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还得靠真正优质的产品,若逾越了法律底线,终将自食其果。与其用花里胡哨的“洋元素”伪装自己,通过制造噱头、炒作概念来吸引消费者,不如坚守诚信经营原则,脚踏实地钻研技术,严格把控商品质量。毕竟,消费者一旦识破“骗局”,自然不再光顾。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