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上市银行一季报:部分银行投资收益增速超100% 能否持续考验投研能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0:23:00
在2024年报披露收官之际,上市银行2025年一季报也陆续出炉。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今年一季度,投资收益对银行业绩的拉动作用仍然明显。数据显示,截至4月28日,在已披露一季报的23家上市银行中,17家银行实现了营业收入正增长,22家银行投资收益同比上升,21家银行投资收益对营收贡献度同比提升。
其中,光大银行投资收益同比增长303%,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包括光大银行在内,共有7家银行投资收益增速超过100%。同时,上海银行、杭州银行的投资收益对营收贡献度均超过40%。但是,随着债券市场波动加剧,“买债即赚”的黄金窗口或难再现,未来将更加考验银行自身的经营能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告诉记者,银行投资收益的较高增长是特定市场环境下的阶段性现象,未来难以简单复制。尽管债市长期配置逻辑未变,但波动加剧和政策约束将考验上市银行的主动管理能力。上市银行应在优化负债结构、提升交易能力的同时,逐步增加财富管理、国际业务等其他利息收入和非息收入,以进一步拓宽盈利来源,优化收入结构,努力保持稳健发展能力。此外,银行在一季度加速兑现浮盈,或将导致未来可兑现收益空间收窄。
过半银行投资收益占比超25%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有12家银行投资收益占比超过25%,占比样本银行总数一半以上。值得关注的是,上海银行和杭州银行投资收益占比分别为48%、41%,远高于其他银行。
其中,上海银行既是投资收益占比最高的,也是投资收益同比增幅最大的银行。2025年一季度,上海银行实现投资收益65.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8.8%,投资收益占其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48%。研报分析认为,上海银行一季度非息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其积极把握市场机会,及时兑现部分投资收益。
不过,这一水平与2024年整体情况相比已有下降。2024年,上海银行投资收益131.66亿元,同比增长94.42%;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4.85%,同比提升11.46个百分点;占非息净收入超过60%。2024年,上海银行在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分别下降7.62%、19.46%的情况下,营收仍然能实现4.79%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投资收益的高增长。
董希淼表示,2024年部分上市银行投资收益增长较快,成为拉动营业收入的重要因素。这是在银行“资产荒”以及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息收入增长乏力背景下的特殊现象。近年来,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现“资产荒”,部分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信贷难以有效投放。另一方面,市场信用风险有所上升,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压力较大。因此,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部分银行扩大债券投资,“大行放贷,小行买债”,债券投资收益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而国债等政府债券密集发行,为银行配置债券提供了较多机会。政府债券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成为银行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
与上海银行情况相反,杭州银行一季度投资收益占比较2024年同期有所下降。2025年一季度,杭州银行实现投资收益41.3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6%;投资收益占其营业收入的比重达41.5%,同比变动0.22个百分点,仅次于上海银行、贵阳银行。2024年杭州银行投资收益73.24亿元,同比增长29.66%;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9.08%,占非息净收入的52.59%。
据统计,包括上海银行和杭州银行在内,今年一季度共5家银行投资收益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三成。另外三家银行分别是贵阳银行(37%)、瑞丰银行(37%)和江阴银行(37%)。此外,还有5家银行投资收益占比在20%以下,分别为渝农商行、成都银行、齐鲁银行、重庆银行和上海农商行,对应的数据分别为18%、18%、18%、14%和11%。
对比去年同期投资收益占比营收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大多数银行变动集中在0.1个百分点区间内。数据显示,贵阳银行投资收益占比同比上升了0.25个百分点,与上海银行并列变动幅度第一。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银行、上海农商行投资收益占比出现下降,幅度分别是0.1个百分点、0.01个百分点。
银行投资收益“快跑”能否持续
单从投资收益数据看,光大银行以72.13亿元的投资收益位居榜首,远超其去年同期的17.90亿元,呈现惊人增长。其后依次是平安银行(67.70亿元)、上海银行(65.46亿元)和江苏银行(50.78亿元),这四家银行2025年一季度投资收益均突破50亿元的大关,表现亮眼。
就增速而言,一季度多数银行实现投资收益大幅增长。光大银行、青岛银行、贵阳银行的同比增速分别高达303%、189%、153%。不过,还有部分银行出现负增长,提示收益波动性仍存。如,上海农商行、重庆银行投资收益同比增速分别下降14%、37%。
银行自营投资是债市重要的资金来源。相较于2024年全年的债券牛市热度,今年一季度市场明显有所降温。作为债市风向标的10年期国债活跃券,其收益率从2月19日的1.6550%快速上行至3月17日的1.8950%。这一波债市调整令许多金融机构“措手不及”,有银行自营开年高位买入的新券快速下跌,导致其账面部分浮盈,个券的投资收益一度转向浮亏。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综合来看,银行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债券投资、债权投资等金融资产交易。去年以来,债券市场整体行情向好,成为银行投资收益的重要增长点。同时,部分银行加大金融资产交易,也有助于增加投资收益。这些因素共同推动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增长。后续债券市场波动等加大银行债券投资压力,银行需要加大投研能力建设,做好投资资产配置,以稳定投资收益。”
据光大银行一季报数据,其投资收益的激增有一部分源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产生的收益”,该项指标从去年同期的0.23亿元大幅攀升至今年一季度的16.73亿元。有专业人士指出,各家上市银行利润表中的此类收益可以理解为金融资产处置产生的“一次性兑现收益”,后续可持续性相对较弱,其能否延续下去仍需取决于银行对下一阶段市场波动机会的把握能力。
未来,上市银行在投资收益的“快跑”还能持续下去吗?浙商证券固收杜渐团队认为,负债成本压力或倒逼银行自营追求高收益、免税资产。随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至历史极低位,为覆盖相对偏高的负债成本,对自营投资收益要求将会更高。后续银行自营投资国债,会更侧重交易方向,以赚取资本利得;配置盘或会重点倾向地方债、同业存单、投资级公司信用债、货基、债基等。
具体看,地方债信用风险低、免税优惠、流动性相对较高、收益率高于国债,风险资本占用仅10%~20%;同业存单久期短、流动性强、信用风险低,风险资本占用仅20%~50%;投资级公司信用债风险资本占用有优惠,风险权重仅75%,并且可以配套服务银行信贷客户,增强客户黏性;货基、债基等则具有免税优惠,但若后续监管对银行SPV投资资产开始明确要求压降,可能会削弱此类操作的可行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