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百科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景明万物醒 气清寄长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7:51:00    

清明,清而明。清明祭扫,重在心意,而非形式。

敬献鲜花。新华网记者 钟学满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春草绿,梨花白,风淡雨轻思故人。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传统节日。在这个日子里,烧一叠纸钱,倒一杯酒,缅怀先人、致敬先烈,早已积淀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但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存在环境污染、火灾隐患等问题,与清明时节“气清景明”的意境格格不入。如何让这一承载千年文化的节日焕发新时代光彩?答案需要在文明祭扫的实践中愈发清晰。

时代在发展,祭扫的形式也在变化。如今,在各地文明祭扫的倡议、引导下,越来越多人选择网络祭扫、鲜花代祭、居家追思等方式缅怀先辈、追思先人、寄托哀思。昆明市民通过线上平台建立“纪念堂”,文山群众用短视频寄托哀思,科技让思念突破物理空间,既保留了仪式庄重感,又避免了环境污染。实践证明,以科技之力重塑祭祀仪式,“云祭扫”“虚拟献花”等新模式,在让思念跨越时空界限的同时,也能让传统习俗焕发新生。

祭扫形式只是情感表达的外化,重要的是其中寄寓的深沉情感。文明祭扫的形式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现代化手段拓展情感的表达维度,让气清景明的底色更加鲜亮。当然,在突出技术赋能的同时,也应以生态理念重塑祭扫方式,让绿色成为文明底色。昆明市殡仪馆推广鲜花换纸钱、文山市倡导植树祭扫……转变背后,是人们对“慎终追远”本质的回归,也使得祭扫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文明祭扫为清明节增添了绿意,标志着人们距离文明更近,变得更圆通、更务实、更有境界。而在这一过程中,尤需以文化创新赋能,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2025年云南省“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文明实践示范活动中,讲述英烈故事、分享家风家教故事、举办文明市集等,让清明既保留了文化辨识度,又充满时代生命力。清明祭扫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简单的仪式正向着文化精神传承发展演进。

“一朝春雨过,万物皆清明。”清明,清而明。清明祭扫,重在心意,而非形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倡导和树立起文明祭扫的良好风尚,让绵延不息的怀念与敬意在文明实践中更醇厚、悠长,让清明越来越“清明”。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