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读书时保持的三点精神,告诉我们什么是会读书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5 11:31:25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少不了阅读,读书可以说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在繁忙的初中和高中生活中,仍然有不少同学是坚持每天花一些时间来阅读的。但是,读书也很有讲究的,怎么读才最有帮助,而不仅仅是读过哪些书,显然会读书和读书多是有差距的。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平日也超爱读书,但是他读书的方式还是很有特点的。作为学生我们不妨学习鲁迅这种读书精神,使读书成为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活动,这样才能使自己进步更快,收获更大。
1、读书学习时要有怀疑的精神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之所以常有独到的见解,是因为他从来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遇事喜欢问一个“为什么”,他的批判精神也不是随随便便而来的,而是他对现象、事物始终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他在“五四”时期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就是“从来如此,便对吗?”正是从这个令人震惊的“问号”出发,他破除了几千年从来如此的传统观念,揭开了封建社会的秘密。有人曾评价说,鲁迅的成功,归结于他伟大的怀疑精神。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无道理的,然而,鲁迅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怀疑和探索为起点,而以摒弃谬误、俯首于真理为归宿。所以对学生来说,读一本并不是仅仅了解内容,而是让自己有疑而问,去寻找自己疑问的答案,那才是真正去看透了一本书。
2、读书学习时要有发现疑惑的精神
这边说的发现疑惑是指发现书中的谬误或对书中的见解产生异议,这是高层次的“疑”。那什么是疑呢?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构成的一个特定语境,如果把段落放在整个语境中去看,若不通顺,那就可“疑”了。同样,对读物上的某些观点,哪怕是大家认为一致的观点,如果我们肯于事实去验证它,也常常会发现它的可疑之处。
3、读书学习时要带有解疑的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才有所深究。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思想上矛盾产生与矛盾解决的过程。人们的知识和智慧就是这样产生的,在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矛盾转化中不断增长。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解决问题的学习,能使学生们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同样放在读书环节也是很适用,带着思考和目标去看书,记住的内容会多。
要知道在鲁先生一生的学习和研究中,始终都是贯穿着独立思考精神的。他读了很多孔子、孟子、庄子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他不是全部否定,也不是无批判地接受,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他如似渴地学习,但决不生搬硬套,而是同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思索。鲁迅在治学的过程中,始终抱着的态度是坚持分析,通过分析,弄懂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设疑和解疑的精,才使鲁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巨星式人物。
在平时的读书学习过程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对付这些问题,我们要敢于生疑、设疑,并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达到明疑释疑。我们在学习中,每天都会遇到新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是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视而不见了,而第二种是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阅有关书籍与工具书,变不知为已知。这样,每天解决一个问题,时间久了就会日有所进了。所以读书学习时,要带有这三种精神面貌去读书,效果才能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