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聚焦平桥区:雷山匠谷“三重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1:14:00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刁良梓 李子耀 通讯员 叶鸿翔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雷山匠谷,宽阔笔直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校大楼、风景秀美的街边花园不时映入眼帘。人来了,产业兴了,展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一个全新的职教新城。
作为雷山匠谷建设主体,信阳市平桥区以职业教育为主体、产业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用为延伸,“引、建、融”三向发力,奋力打造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区。
砥砺奋进,只争朝夕。随着基础设施初步成型、院校建设全面提速、产教融合深入拓展、体制机制逐步完善……雷山匠谷“以教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教”的大幕缓缓开启,“政治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逐步凸显,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产教融合
融出产业新增量
4月27日,信阳科技职业学院内机器轰鸣,5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正在进行室内装修。
“预计今年5月底,实训大楼将投入使用,届时将落地多个产业学院和生产型实训基地项目。”信阳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郭长庚说。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服务产业,而产教融合正是连通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关键桥梁。
实训大楼按“校中厂”标准设计,将引进宁波阿能集团汽车零配件生产线,提供3000个生产性实训工位,形成“教学—生产—就业”闭环,促进产城互动;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信科—苏州产业学院,通过“企业需求+院校学生+接力培养”模式,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平台,推动信阳与长三角地区产业资源对接。

这只是冰山一角。目前,雷山匠谷已有信阳技师学院、信阳科技职业学院和信阳航空职业学院等8所院校入驻。依靠庞大的院校资源,平桥区通过优化学科体系、共建产业学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多项措施,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喜人局面的形成并非偶然。据雷山匠谷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龚本忠介绍,近年来,雷山匠谷主动融入信阳产业链群发展大局,紧密对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链群,以“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人才育在创新链上”为核心理念,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让人才与市场实现双向奔赴。

目前,雷山匠谷已建成人工智能等5个特色产业学院和省高分中心信阳分中心,建成实训基地100余个。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9个新兴学院正在加速布局。
同时,平桥区还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为牵头院校,河南明阳智慧能源公司为牵头企业,联合平桥区域内中职、高职院校和企业,组建信阳市域产教联合体,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关键领域深度融合。
“我们和信阳高新区、经开区共建‘订单班’。”信阳涉外学院党委副书记耿城表示,从今年开始,每年向企业输送1500名技能人才。同时,联合信阳科技职业学院共建“信阳数字产业研究院”,设立“跨境电商大数据中心”“AI技术转化基地”,开设“数字技术精英班”,定向为信阳保税物流中心输送跨境电商运营人才,年培养规模达300人以上。
平桥区教体局副局长谢玲玲表示,雷山匠谷每年向社会输送1万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覆盖航空维修、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直接服务于本地产业需求。

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就业市场也愈来愈广阔。雷山匠谷吸引了比亚迪、科大讯飞、中科星图等龙头企业入驻,形成“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闭环,促进产业呈现集群效应。
此外,依托职业院校和现有产业基础,雷山匠谷还规划建设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职教装备4个产业园,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平桥工业发展的新增量。
产城融通
推动城乡换新颜
4月的信阳,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整个城市弥漫着花香和茶香。信阳技师学院的学生李想约上同学,骑车来到了美丽乡村——郝堂村。
“学校离郝堂不远,骑车20分钟就到了,我们经常来玩。”李想表示,学校临近的郝堂村、中山铺、君林蓝莓园等,都是网红打卡地。每逢周末,很多同学会相约而来,感受青山绿水间的骑行乐趣,品尝地道的信阳菜。
目前,雷山匠谷在校生已突破3万人,为雷山匠谷带来了人气,进一步搅动资金流和人才流,为平桥发展带来满满的活力。
周边群众抢抓机遇,农家乐、民宿、小吃摊、游乐场等文旅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午已经满了,晚上还有几桌客人预订。现在一年轻轻松松能挣二三十万元,真没想到生意这么红火。”郝堂村一家农家乐老板刘春兴笑言。

随着雷山匠谷大量的人流集聚,群众纷纷捧起文旅产业的“金饭碗”,实现了产、城、村的有机融合。“我们把职业教育与区域文化深度融合,培育打造郝堂‘八大匠’,建立完善‘工坊集群+研学基地+文创市集’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古阳轩文化商业街重点谋划四个主题板块建设,构建豫南特色文化消费新地标……”龚本忠表示,通过职教赋能、文旅串联、产城联动,打造工匠传承、文化消费和国防教育一体化的特色产业链,形成产教文旅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雷山匠谷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提档升级。匠六街、匠十路等7条主要交通路网,以及匠十四路跨浉河大桥、南灌渠桥等4座桥梁建成通车,雷山匠谷与主城区的快速通道正式打通,多条公交线路开始运营。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务网点在高校周边落地,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基本形成,社会治理效能初步显现,托起周边居民稳稳的幸福。
不仅如此,随着各项条件逐渐成熟,雷山匠谷成为各项职业赛事的首选地。信阳市职业技能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赛事纷纷落户,进一步点燃了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消费,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效应叠加
注入发展新动能
2024年9月,信阳技师学院万华新家装招聘会暨产业学院揭牌仪式举行。活动中,203名优秀退役军人现场达成就业意向。“培训后直接上岗,每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信阳技师学院教务科负责人朱佳敏说。
据朱佳敏介绍,信阳技师学院具备电工、钳工、车工等近20个工种的等级认定资格,近三年累计为农民、退役军人等10000余人提供技能等级评价与取证服务。
雷山匠谷辐射震雷山、五里店等六个办事处,常住人口超20000人。如今,随着更多企业和高校相继落户,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亩地一年也就1000多元钱收入,如今在工厂上班,月薪5000元,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在鼎润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质检工作的李明芳对如今的生活非常知足。

还有五里店办事处的周光耀,在信阳科技职业学院附近的美食广场经营奶茶生意,月收入超6000元;震雷山办事处辛店居委会群众刘金秀、方万敏在高校食堂就业……
“雷山匠谷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文明程度更高了。”辖区居民刘金秀禁不住啧啧称赞。
龚本忠表示,今年计划新开工建设2所大专院校,预计总体在校师生规模达5万人以上。届时,雷山匠谷将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入驻,带动周边产业升级,进一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可以看到,随着产教融合、产城互动良性局面的加速形成,雷山匠谷实现政治、经济、社会“三重跃”,释放出愈加迷人的魅力,推进区域发展实现能级跃迁。

而这一切归功于信阳下的一盘大棋。2021年年底,信阳市抢抓职教发展政策机遇,依托省级风景区震雷山和两河口国家级湿地公园打造一个全新的雷山匠谷,整体规划面积52.92平方公里,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产业创新、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预计在校生规模可达10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2万名高质量的技工技能人才,在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示范区的道路上奋勇争先。
如今,当初的“规划图”正一点点成为“实景图”。从职教集群到产教融合,从技能培训到产业振兴,雷山匠谷的实践为中部地区教育与城市发展协同共进提供了“信阳方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院校、企业、创新资源汇聚于此,这片匠才沃土必将成为信阳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