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怪风?它差的不是一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9:00:00
积压三年的《无忧渡》终于开播。在近期古偶普遍遇冷的情况下,它算是有个不错的开局,开播三天热度突破9000。

得益于题材优势,《无忧渡》有种久违的慢剧质感:舒缓的节奏、精良的画面……尤其是在《墨雨云间》《九重紫》《雁回时》等爆款古偶都用短剧思维做长剧的当下,这种“慢剧”的回归,显得极为难得。
但在慢剧节奏之外,《无忧渡》离我们期待的志怪剧应有的人妖情感的刻画和对人性的观照却又差了一截。
《无忧渡》设定了世人不相信世上有妖魔鬼怪的世界观,捉妖师宣夜(任嘉伦 饰)与通灵少女半夏(宋祖儿 饰)因“人面鸮食喉案”意外结识,随后组成捉妖搭子,探人心、查妖情,共同揭开人间妖物的悲欢谜题。

剧集由六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讲述一个聊斋风格的怪力乱神小故事。
如《鸮吟》中的人面鸮,剜喉杀人,夺其音色,只为勾引心爱之人。音鳗是她的伴生妖,喜欢优美的音乐,以其为食为药,引人喟叹;

《回春》里镜妖给情人吃碧玉梨,使其容颜永驻,后者却在不知不觉中为短暂的美貌付出人格代价,照见众生说不出口的七情六欲、求而不得;

《换命》中黑猫“九命”为报一饭之恩,四处用命换钱,希望宣夜可以去客栈帮它捉妖,也将最后一条命给了主人,让人心酸……

由于是三年前的剧,平台预算还算富裕,《无忧渡》的制作一下就把人拉回到古偶最细糠的那几年。
美术风格上兼具浪漫奇幻和落地感,实景搭建的街道、随处可见的自然环境音,从置景到富有想象力的特效,都让人如临其境。
“山妖娶亲”段落,整体视听很有特色:高大的山妖从山野中走来,送半夏喝可以延年益寿的水,瑰奇绚丽,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即视感;

萤火虫相送一幕,宣夜和兔妖让漫天流萤飞舞,为半夏点亮回家之路,夜幕低语处是宣夜与半夏的情丝暗涌,诡谲又浪漫;

第一集中烛光摇曳的新婚夜,人面鸮看似在与哥哥调情,却靠不喧宾夺主的音效和大面积的红色,让人感到一丝阴森鬼魅;

然而度过最初的新鲜感后,平淡如水的叙事和浮皮潦草的角色刻画,让人始终神游在剧集之外。
尤其在长剧不断受到短剧冲击的当下,《无忧渡》剧情拖沓、节奏温吞等问题就愈发突显。
《无忧渡》故事本身的框架没有问题,但是细节处理却有些潦草。
比如前三集的人面鸮与女主哥哥之间的人妖恋,从人面鸮的身份被发现,到她被宣夜打死,临死前说出对哥哥的真爱表白,就直接下线了。而哥哥得知鸮死后,醉酒尬哭,两人的情感线毫无细节铺垫,观者完全感知不到两人之间的深情,正当观众一度以为有反转,剧情已更新到新的故事。

《回春》的故事同样如此, 六集的篇幅也没能把舞女季离与镜妖的纠葛讲得清楚、讲得动人。

虽然五个被封印的季离从镜子里跑出来杀死镜妖、共同回眸那一瞬间,奇诡的志怪感、人妖纠缠的宿命感都拉满了,但还是差了口气。镜妖为什么爱季离,季离恨镜妖,为什么又会与他维持这种病态的关系,以及镜妖被杀后,季离为什么会在崩塌的镜中世界和他一起灭亡,并没有展开讲述。

理论上,我们知道它要拍出季离恨镜妖的本质,是对青春永驻的渴望,是她不敢直面自己的欲望和贪婪。她与镜妖之间不过是各取所需、互相折磨。季离杀镜妖后本应该是个小高潮,但爱恨交织的感情没有铺垫,只能靠观众自行脑补。
最后的成品就是,能看,但是不好看。
《无忧渡》的单元故事确实是有些《聊斋》的味道,可文本层面对妖有人情、人性与妖性的辩证关系的探讨有些不够深刻。
我国自古有丰富的志怪文学,从《山海经》《酉阳杂俎》到《聊斋志异》,这些故事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想象力,对观众而言既是文化归属感,也是熟悉的新鲜感。

从志怪文学延伸出的影视剧如《聊斋奇女子》《无心法师》《司藤》《唐朝诡事录》等,都在奇幻叙事下保持着对现实的犀利观照,延续了志怪文学
借“异史氏曰”进行讽喻的传统。
志怪剧的真正魅力,在于它像一面“照妖镜”,照见妖魔鬼怪皮囊之下与人类相似的欲望、恐惧和情愫。
如《无心法师》中的无心,作为不死之身,每隔百年记忆清零,这一设定是对死亡与永生究竟哪个更恐怖的追问。他与凡人月牙的爱情悲剧,本质上是永生者与短暂生命的对抗,充满哲学色彩。

在《司藤》中,司藤作为沉睡百年的苅族,苏醒于现代都市,她从被迫依附人类到掌控自我命运,完成了从“工具”到“主体”的蜕变。借着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它探讨了女性的觉醒和自我救赎等话题。如同剧中那句点晴之笔:“同道为亲,道不同不相为谋,生如长河,渡船千艘,唯自渡方是真渡。”

《聊斋奇女子》中的四位女主被赋予了更复杂的性格:辛十四娘心怀大爱、宦娘牺牲成全、连城追求真爱、慕娥决然离开。她们主动掌控命运,甚至牺牲自我,展现了古早的独立意识,更借鬼魅精怪之口,对世人发出"鬼魅尚且真情,人间何堪势利"的凛然诘问。

聊斋风不等于聊斋,无论是神话志怪还是民间传说,东方传奇色彩的故事应该具有极致的爱恨和情感张力。
反观《无忧渡》,虽然试图探讨“人妖殊途”“因果轮回”等宏大主题,却缺乏起承转合和情感细节,故事过于慢热,让本来深刻的感情显得有气无力,缺乏吸引力。

当观众以东方传奇的标准和情感浓度衡量它时,它对主题的表达却停留在口号式的台词上,消耗着观众的耐心。这也导致了它虽不乏看点,却因创新不足、故事拖沓,无法从一众古偶中脱颖而出。
追几集平淡如水的剧集,还不如翻开《聊斋》,在阴森奇诡的故事中再次体会什么是人鬼殊途、人妖绝恋。
老张
责编 柴颖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