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非遗保护与传承:深山里的美学迸发创新火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23:07:00
3月20日至28日,45名贵州“村T”少年身着苗族雷山支系、苗族黄平支系、舟溪支系、岜沙部落等民族服装精彩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贵州非遗穿越时空,与全球时尚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

贵州非遗元素亮相中国国际时装周舞台
这场行走的贵州非遗大秀,不仅展现了非遗的深邃魅力,更依托贵州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全省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技术,让这些曾被锁在深山里的美学迸发出创新火花。
4月18日,记者在贵州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全省重点实验室里,目睹科研人员如何用数字技术编织起贵州非遗现代化表达的纽带。

高精度图像采集
“此次国际时装周上展示的带有贵州非遗元素的服饰,其设计纹样均来自我们建立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实验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以下简称“非遗团队”)负责人、贵州大学教授吕健说,资源库是团队通过对数万张高精度扫描的原始图像进行编码后形成数据资源建立的,覆盖贵州蜡染、刺绣、银饰、剪纸等10余类非遗资源。
“这项工作的核心在于对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进而矢量化提取纹样。”吕健说,立足资源库,团队运用自研的大规模自适应矢量提取技术提取传统纹样超10万个,形成矢量纹样库,为全省文创企业提供数字化纹样设计资源服务。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涵盖的非遗资源类型
技术突破带来效率革命。以蜡染为例,传统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往往需要花费数天甚至更长时间来手工提取矢量纹样,而应用大规模自适应矢量提取技术可以在1至2分钟内完成这一过程,设计效率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非遗团队还开发了设计辅助系统和矢量图形定制软件。设计师创作产品时,只需将资源库中的纹样拖入设计系统,便可以快速完成产品设计和开发流程,进行个性化定制及规模化生产。

矢量纹样库
目前,非遗团队已与黔东南州九黎苗妹工艺品有限公司、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贵州丹寨宁航蜡染有限公司等省内多家文创企业达成合作,资源库中的纹样陆续运用到产品设计中。
带上VR设备,便“穿梭”到远在丹寨县的万达小镇,步入虚拟展厅,随着手臂挥舞,就能“身临其境”感受蜡染、苗绣的魅力。这是非遗团队在数字化保护的村寨中建设的虚拟展厅,其中的虚拟展品运用苗绣和蜡染元素进行设计,设计的纹样则来自资源库。

“身临其境”感受蜡染、苗绣的魅力
生产端的数字化转型更为深刻。工人轻触按钮,细小的针头在布匹上快速穿梭,一幅幅精美的刺绣装饰画出现在布匹上……在位于黔东南州施秉县的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6条数字化、智能化苗绣生产流水线正高效运转。

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苗绣产品数字化云生产平台。磨桂宾 摄
2023年1月,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与非遗团队联合攻关建成的苗绣数字化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舞水云台公司的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目前,该公司每天产量较传统生产模式提升了60倍,成本降至原来的十分之一。
产学研融合培养创新人才。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非遗团队还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学生参与实际课题研发,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实际课题研发
数字化不仅是对非遗的一种保护手段,更是一种传承方式。为更好地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近段时间,非遗团队紧跟人工智能浪潮,积极探索非遗领域的智能生成和大模型训练路径,并取得初步成果。
目前,他们开发了一套面向蜡染领域的垂直大模型,可以根据用户的语言描述快速生成一系列设计方案,并结合用户的反馈进行调整,生成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方案。

蜡染智能设计Agent
“这个模型还在不断完善中,但它已经能够大大加快设计流程,让设计师可以更快地看到设计效果。”吕健表示,“由于大模型的训练成本较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购买和部署大模型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我们正在探索如何降低训练成本,让更多企业能够受益于这项技术。”
对于未来,非遗团队充满期待。他们将继续深耕非遗数字化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赋能贵州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他们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关注和支持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航
编辑 王雨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