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呼全名代表什么(为什么说古代直呼别人姓名很不礼貌?甚至要付出生命)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8 08:52:34
在网上曾经流行过一个很火的历史段子,说在三国时期,马超在给蜀国的皇帝上书当中,说孟德杀我全家百余口。这“孟徳”是曹操的字,而曹操即便是杀了马超全家一百多口人,他在上书时也没有直呼其名。
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对姓名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不同的身份关系场合,要用不同的称呼方式。
而直呼其名,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不仅会被视为对对方的轻视和侮辱,还会让别人觉得你是没有文化和教养的。那么在古代直呼其名,究竟有多不礼貌呢?
首先我们再来说一下古人的姓名结构,一般来说,古人的姓名有三个部分组成,姓、氏和名。“姓”是一个家族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指的是家族中的分支,“名”指的是个人的名称。
但是,与现代人不同的一点是,除了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称呼方式,叫作字。这也是名字这个词的由来了。
古代的人出生时就有名,但是要等到二十岁的时候才会有字,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幼名冠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人的成年礼仪式加冠。
古人在取名和取字的时候很有讲究。有人追求名和字的意思相近。比如屈原,他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平和原都是广阔的意思。而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都有光亮的含义。岳飞字鹏举,都有腾飞的含义。
还有一些人,名和字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完全相反,或者互为补充。
在《仪礼•士冠礼》中,有这样的说法。冠而自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古人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对同辈或者上下级,只能用字,不能用名。
如果提到别人的时候称呼其全名就是十分冒犯的大不敬行为。特别是君主或者父母,老师的名,更是不能随便说的,不然就会有欺君罔上触犯法律的风险。
根据唐朝的法律规定,在文书当中,如果犯了直呼其名的错误,甚至要受到关押三年的处罚。
这样严格的要求,也引申成为了一种习惯,形成了古代的避讳文化。甚至在无意之间所说的话语当中,提到别人的名讳,也要受到严厉的处罚。
在宋朝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宋代的官员杨万里,有一次他要去一个地方巡查。当地的地方官为他接风洗尘,大摆筵席,还安排了一群歌妓表演。其中一个歌妓唱的歌词里,有一句“万里云帆何日到”?
此刻的杨万里听了,马上勃然大怒,说道,万里昨天就到了。当地的地方官深感狼狈,立马下令将这名歌妓以误犯名讳不尊重朝廷官员的罪名送进了监狱,她的命运因为这样一件无意之过而彻底改变了。
更不用说,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代,不少官员便惨死于不小心称呼了皇帝的名字。像乾隆时期的官员胡中藻,仅仅是因为引用了周易当中的一句“乾三爻,不像龙”这句话,这首字和尾字连起来正好是乾龙,所以他被判处了死刑。
现在看来,古代直呼其名,不仅仅关乎礼貌,有时甚至关乎到你的身家性命。